 |
每天上课铃声一响,同学们自觉将手机关机,统一放入讲台前的收纳箱。 |
□记者 沈莉萍 通讯员 刘沪波 林天表 文/摄 大学生上课不好好听,时不时摸出手机来聊天、刷微博、发微信……这已经是宁波各大高校课堂上的一个“通病”,老师们对此颇为头疼。近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试行“无手机课堂”,目前已经有22个班级自愿申请成为试点班。每天上课铃声一响,同学们都会自觉地将手机切换成“关机”模式,或自行保管,或统一放入讲台上的收纳箱。下课时,任课老师会对全班的整体表现进行打分。 老师讲得兴起时,教室里突然响起手机铃声 小姜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大二学生。她说,同学们人手一机,都是随身带的,没带手机,就会感到很不自在。很多同学,老师讲得精彩时,认真听一下,讲得不精彩了,就会掏出手机来,上上QQ、刷刷微博、玩玩微信。有时候,还会用手机看看电子书。大家也都知道这样会影响课堂效率,但就是控制不住。 另一所高校的一位老师说,有一次,他正在上课,正讲到激情四射的状态,教室里突然响起了手机铃声,真是刺耳,一句话生生被打断,索然无趣,真想把学生的手机收上来,但最后还是提醒他们设置成“静音”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肖琳玲老师表示,一般下午的课比较明显,学生会犯困。看到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她会调整一下,讲些有意思的内容。等学生精神好了,再继续接着前面的话题讲。 上课玩手机,不仅影响听课质量,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虽然老师普遍感到“不爽”,但也很无奈。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高校,实行学生给教师打分制度,哪位老师管得太严了,学生就给他打个低分,这使得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不得不“忍让三分”。 不强制学生课前交手机,以自律为主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系主任周亚,对学生玩手机影响课堂效率的现象深有感触。“老师给学生认真备课、上课,父母花了钱来让孩子学知识、学技术,可学生不够自律。很可惜,这样会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周老师想在系里率先推行“无手机课堂”,她琢磨了整整一学期。经过多方沟通后,新学期开始,工商管理系“无手机课堂”方案出台,从教学管理和学风方面同步推进。 第一周,系里举行了“让手机远离课堂”的倡议发动活动,很多学生都自觉地在横幅上签了名。“无手机课堂”方案不强制学生课前交手机,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申报自律班,承诺课堂上不使用手机。至于用什么方法,则不作要求。可以是班干部把所有手机都收上去,也可以是学生课前把手机调到“震动”模式,自行保管。 为了督促同学们,工商管理系请老师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和自律班级是否通过考核配套。每次课后,任课老师将对班级的总体情况进行“优、良、差”等级打分,任课老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对平时成绩进行加分或扣分。另外,课堂上是否使用手机,还将影响学生的素质拓展分。系里还实行智慧教室视频监控和现场抽查的方式监督。 工商管理系一共有22个班级,目前所有班级都自愿申请成为“无手机课堂”的试点班。 “本来以为推开来会遇到一些阻力,实际情况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周亚说。 “无手机课堂”,是对老师的更高要求 昨天上午8:30,肖琳玲老师走进教室,她是给物流专业的学生上国际贸易课。同学们已经自觉地关闭了手机,其中有一个同学忘记了,旁边的同学马上提醒了他。 “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多了。学生听得比以前专注,认真地做笔记,对于老师的提问,也积极响应,说到好玩的地方,同学们都会一起笑起来。”课后,该班的学习委员给肖老师递上了一张表格,请她对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打分,肖老师给了个“优”。她对系里推行“无手机课堂”很赞成。“这同时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学生走上社会后,也会明白有些场合是不能使用手机的”。 周亚表示,“无手机课堂”只是一种手段,希望学生能从被动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和意识。系里将着力于抓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课讲得好了,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听。“无手机课堂”,其实是对老师的更高要求。 据了解,工商管理系的“无手机课堂”举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其他系也来“取经”,学校教务处也表示认同,看看试行情况后可能考虑在学校层面推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