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休闲/声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23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次阅读
与两个作家同时交往

———读传记《契诃夫的一生》

  契诃夫铜像

  □金逸冰

  

  大多数读者对于契诃夫的印象就是短篇小说大师,如果仅仅是这些,其实有些肤浅和可惜。总归有人在精神上与契诃夫站在了一起———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这个被雷诺文学奖有史以来第一位授予已故作家的人,在她逝世后的第六年才出版面世的传记《契诃夫的一生》,我几乎一口气读完。

  契诃夫沾着自己生命最后一点灯油写成《樱桃园》,时隔几十年后,伊莱娜在如出一辙的境况中写完《契诃夫的一生》。她不是在努力重现分毫不差的契诃夫的一生,而是虚构了一个接近无限真实的契诃夫。伊莱娜与契诃夫在现实中不曾有交集,对于契诃夫的生活环境没有切身体会也说不上感同身受,但有着相类似的人生遭遇:没有童年的童年,无时无刻不背负着苦难;短暂的一生,一个死于肺结核,一个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伊莱娜笔下的契诃夫,融合着她自己的血肉精神,超然于契诃夫本人而存在。传记作品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

  契诃夫在写作时总和时间赛跑,交稿日期与编辑催促轮番折磨他,他说“由于这个原因……开头总是满满当当的许诺,仿佛我要写的是长篇小说,中段便变得皱巴巴怯生生,到结尾……烟花一场”。这是“契诃夫”式的写作,也是“契诃夫式”的人生。伊莱娜的写作似乎也照寻着“契诃夫式”。在书中,伊莱娜对契诃夫的童年有很详尽的描述,好像是拉开了一场大幕,很冗长的铺垫,很小说化的笔调,很传奇式的口吻,执意要把读者引入一个神秘人物的陌生世界。到后来,这种主观感觉渐渐变弱,她似乎强硬地把自己从契诃夫身上分离出来,与此同时,章节的篇幅也越来越短。特别是当契诃夫若有所成之时以至最后,伊莱娜的笔触不再温柔活泼,她变得极其冷静、客观、锋利。她在议论时像极了上苍,审视着笔下这个即将逝去的灵魂。然而,无论是合二为一的主观视角还是冷若无人的客观分析都是引人入胜或入木三分的。

  此书最令我喜悦的,莫过于对于契诃夫内心世界的探究。虽然蒲宁曾说契诃夫“即使在最亲近他的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他灵魂深处的全部想法”,但伊莱娜的洞察力如一枚细针,直入“契诃夫”的核心地带,她的解读离灵魂深处不远。契诃夫,“一个生来公正、高尚、善良的人,而且从不停歇地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更温和,更可爱,更耐心,更乐于助人,更无微不至。渐渐地,这却导向一个古怪的结果:他越是向他人表现同情,他的内心深处越感觉不到它。所有和契诃夫有过密切交往的人都会说到他身上某种像水晶一样经久不变的冷漠……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几乎中了一种厌倦、冷漠和敌意的毒……他能够善良、慷慨,但是没有爱;温柔、殷勤,但是不眷恋”。伊莱娜通过描述、引用,拼凑出离神秘契诃夫最为接近的契诃夫,那些形容都是切肤之准的。

  另外,伊莱娜在书中用了较大篇幅写契诃夫与他的戏剧创作,这也是值得赞美的。契诃夫小说在很多人脑海里总与莫泊桑、欧·亨利作品同进同出,不过是《变色龙》、《万卡》这类。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说:“我愿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托马斯·曼说:“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整个欧洲文学中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若论及契诃夫的戏剧,那就更没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了。契诃夫低调地与莎士比亚站在一起,那句被熟知的“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后一句应该是“一百个导演心中有一百座樱桃园”。当然,契诃夫与莎士比亚完全不同,他甚至不太喜欢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写的都是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换句话说,没有英雄就没有莎士比亚。但契诃夫写的都是平凡小人物,全是生活中波澜不惊的表面,他的杀手锏是潜流,那些在深层次里暗自汹涌澎湃的戏剧性。认识契诃夫能从他的戏剧开始就好了,那是抵达他精神世界的最佳捷径。

  伊莱娜详细描写了契诃夫在创作每一个戏剧剧本时的背景、戏剧上演的情况、观众的反应以及契诃夫的心情。戏剧演出不受欢迎对剧作家来说是莫大的耻辱。契诃夫尝过这种不欢滋味,也受过狂热追捧。到最后,他变得宠辱不惊,往往自己的剧在上演时,他会在家呆着,或在别处闲看花开花落。不过那时,他也已经没多少精神气了。

  书中,伊莱娜常拿契诃夫与列夫·托尔斯泰比较,当然,契诃夫是完全够格的。不可否认契诃夫曾一度跟随托尔斯泰,但模仿不成功反倒自成一派,这一派简直是托尔斯泰的对立面。伊莱娜写道:“托尔斯泰充满激情与执拗的崇高;契诃夫则对一切都抱有怀疑和冷漠。一个像火焰一样燃烧;另一个则用清冷温柔的光点亮外部的世界……”相比,托尔斯泰是幸福的,契诃夫一生的痛苦他未必体会一二,但托尔斯泰公开表明绝望,契诃夫却装作没事人一样自诩乐观主义者。契诃夫提到托尔斯泰时说:“我不相信他曾有过不幸。”这句话是有深意的。托尔斯泰欲望强烈而无法满足,但作为作家他告诫人们应清心寡欲无所要求。契诃夫一无所有病怏怏的,但他却说:“只有死人才什么都不要……若你无所欲求,你就不曾活过。”正因为契诃夫的坦白与直面,我毫不忌讳地说,他的艺术成就可凌驾于一些人之上。

  读完整本书,作者与传主两个附和着的灵魂阐述也告一段落。好奇心促使我去网上搜索伊莱娜的生平经历,但最终觉得多余,她的精神遭遇我已在契诃夫身上全然领会,还有什么比这更难得呢?一次阅读与两个作家同时交往,同时了解,同时告别。那些不可多得的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将自己放低、深埋,平静地等待。唯有遇见同道中人,他们的形象才会清晰明确,令人钦佩起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