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充五铢 |
□魏咏柏 沈充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沈充,字士居,吴兴人。生年不详,晋代武康人。约卒于晋明帝太宁二年。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少习兵书,颇以雄豪闻于乡里。”深得王敦器重,荐为参军,任宣城内史。敦有不臣之心,充讽谏不从。永昌元年(322),王敦上表讨伐刘隗,沈充招募响应,任大都督,统率东吴军事。又荐同郡钱凤,王敦以为铠曹参军,二人支持王敦反叛。后来王敦造反,太宁二年(324)以兄王含为元帅,合沈充、钱凤等率兵五万进攻建康,晋廷当时以五千户侯悬赏斩钱凤,以三千户侯悬赏斩沈充。王敦病死,沈充兵败回到吴兴,亡失道,误入其故将吴儒家,吴儒把沈充诱骗到屋内夹墙,笑说:“三千户侯矣!”沈充曰:“封侯不足贪也。尔以义存我,我家必厚报汝。若以利杀我,我死,汝族灭矣。”吴儒杀沈充,并传首京师。沈充葬于武康县北上费村。后来沈充之子沈劲竟灭吴氏。 沈充家室富裕,曾于孝元帝太兴年间在龙溪(今湖州德清县钟管镇西南)铸小五铢钱,又广蓄歌伎,所作《前溪曲》7首,流传甚广。后前溪成为南朝习乐场所,到唐代尚有数百人学习。旧传江南歌伎,多出于此。 沈充五铢文“五朱”,面有外郭,形制薄小,世称“沈充五铢”、“沈郎五铢”或“沈郎钱”。此钱在钱币史上颇负盛名,多曾有诗人于诗中提及。李商隐诗云:“今日春光太飘荡,谢家轻絮沈郎钱”;李贺有“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之句;王建又有诗:“素面花开西子面,绿榆枝散沈郎钱。”这些诗句都是描写“沈郎钱”既轻又小,如榆钱、柳絮。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汉初允许私铸,“钱益多而轻”,币制混乱。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采用桑弘羊建议,铸币权收归中央,令郡国销毁旧钱,由上林苑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三官统一督造,故又称上林钱、三官钱。五铢钱轻重适宜,量足成色好,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此后至隋700多年间,各代均有铸造,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钱币界称该钱为“长寿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