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金 边城雨 通讯员 石婉翔 昨天上午,离开人们视线已有35年的鄞江廊桥再次完整地重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早,64岁的刘建根来到了新桥上,想重拾儿时的记忆。作为土生土长的鄞江镇人,这座千年风雨廊桥,长久以来都是鄞江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老桥情结 昨天,鄞江廊桥落成通行,桥上游客如织。刘建根说,这座桥在心里的记忆太深刻。 “我上学的时候就是从这座桥经过,每天来回4趟,桥身是圆木摞成的,里面有很大的缝隙,可以钻进去,再从另一头钻出来。”刘建根回忆说,老桥比现在窄一点,也没什么油漆,没有新桥漂亮,但那种味道是无法替换的。 在刘建根作为知青远离家乡的时候,老的鄞江桥被拆了。回到家乡后,老刘的内心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和刘建根一样,今年60多岁的陈安国对老桥也是充满着记忆。从供电局退休的他,自发成为了鄞江桥重建工程的一名义工,义务指导廊桥里的电灯安装。 在廊桥边,有不少像陈安国一样的义工,每天聚在一起开会,成为这一年来廊桥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些老人,最小的62岁,最大的76岁。他们每天一大早都自发来廊桥边,开会,看计划安排,监理工程进度。 “像我这样的义工有30多人,70多岁的王师傅,年轻时职业就是油漆工,每天都会过来监督桥的刷漆质量。”陈安国说。 最令陈安国感动的是,新桥两边的居民,对工程建设特别支持。“每天噪声是无法避免的,还有各种灰尘污染等,但没一个居民有一句怨言。”陈安国说,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鄞江廊桥的重生。 重生动力 年近90岁的朱孝堂老人是刘建根的亲戚。说起这位老人,刘建根说:“他虽然平时生活异常勤俭,破旧的老屋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电话,除了一盏昏黄的电灯外,就只剩一台老式收音机。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不舍得为自己花钱的老人,听说要重建鄞江桥,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5万元。” “还有一对老夫妇把做寿的几万元现金捐出,还有来自加拿大、杭州、宁波洞桥、龙观等各地的热心人士送来捐助款……”不过,最让刘建根津津乐道的是当地人吴志光一下子捐出了1000万元。 这次重建鄞江桥,民间筹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12年10月,鄞江镇批复同意民间筹建委员会重建鄞江桥,之后短短数月,收到广大群众善款近1500万元。这一份份的捐款最终成为支持古桥重生的巨大动力。 文化延续 老桥拆了之后,一晃就过了三十多年。然而,镇以桥名,桥以江名,这一情结让重建鄞江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直到2010年,鄞江镇政府找到它山堰研究文化中心秘书长陈思光,想做一个鄞江桥重建的可行性报告。 “老桥最好当然是原址重建,那里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信息,也有老百姓的回忆。但水泥桥一直使用良好,拆除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选在了原址西边的100米处。”陈思光说。 根据设计的理念,鄞江桥的新桥,复建成5个条石墩、28间廊屋、两端歇山顶建筑、内部6柱落地(桥梁上)的两侧各三柱穿斗结构,中为五架梁的建筑,此外将增加避雷、灯光等设施,并与木结构桥梁相结合,突出夜景灯光设计,彰显古镇文化和古桥美感。 复建工作则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负责,2013年3月破土动工,当年11月主体结顶。经过后期的施工,于昨天正式落成,历时一年。 陈思光说,新的桥更高更坚实了,新桥的长没变,还是90米,宽和高达到了9米,比原先的宽了2米。廊桥最大的好处,就是有顶,可保护桥梁,还能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以前,每逢庙会,老桥便成了人气聚集地。如今,老桥重生后,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有望在这里更好地延续。 古桥历史 浙江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廊桥 鄞江桥的前身被称为“大德桥”、“大德公桥”,始建于唐代。 北宋原丰年间(约公元1078年~1085年),“大德桥”被改建成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的桥梁———廊桥,更名为鄞江桥。 陈思光介绍说,鄞江桥是浙江省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廊桥。在这次重建之前,最后一次重建在清道光十三年(1834年),立碑记2块,现存放在它山堰水利陈列馆内,民国初期增桥匾2块,系会稽道尹黄庆澜所书,桥北端“大德会”旁立有镇桥踏,俗称“经幢”。 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每个石墩上有一排托木,叫双向伸臂木梁桥,托木俗称“扁担”,托木与梁木之间穿隔数根横木,将间断的主梁变成多支点连续梁,既有刚性支点,又有弹性支点。按当地老人的说法,“赶一群牛过桥,桥会抖;一只猫跑过,桥也会抖,可就是不会倒”。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对鄞江桥作了专门的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对该桥也有所提及。 1979年,为改善交通,鄞江桥被拆除,原址修建了水泥大桥。 相关链接 张斌桥迁建落成 □记者 龚国荣 边城雨 通讯员 贾嫣娜 本报讯 昨日上午,浙东名桥———张斌桥在阔别26年后,在鄞州区下应街道西江古村迁建落成,张斌桥的身影又重新回到市民的视野之中。 张斌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即为石拱桥造型,距今已有929年的历史,张斌桥原址在中山东路与彩虹北路交叉口的中塘河。 古桥有一个传说,为纪念张斌而命名,“桥以人名千秋留纪念,工同天造万姓乐平康”。此桥在1914年扩建后,长30米,高7米,跨度10米,桥身高大雄伟,栏杆柱头雕刻有石象、石狮和莲花,象征“祥事连连”。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斌桥还是很多市民夏季纳凉休息的首选。 1988年,因为中山路(大河路)要拓宽,河要填平,张斌桥被拆除。石材辗转多次,桥上石雕也惨遭破坏,2009年天宫庄园通过鄞州区委区政府与东钱湖管理会多次协调后,将散落的古桥石材装运过来,去年请来能工巧匠按原样拼装、复原,使古桥又重见天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