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复的临山卫城南门城楼 |
|
临山天后宫 |
张志中 文/图 临山又名麟山、庙山,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历史悠久,遗迹众多,在中国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很早就设置了巡检司,明万历《新修余姚县志》记载:庙山巡检司城,旧在兰风乡之庙山,为庙山寨,有土军百余人。后又改设卫所,与定海卫(现镇海)、观海卫(现观城)并称“浙东三卫”。清光绪《余姚县志》记载:临山卫,明洪武二十年设,去海三里,东接三山,西接沥海,北有临山港直冲大海,海口曰乌盆隘、化龙隘,为讯守要地,东又有泗门港尤为险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临山曾先后数次调整行政归属,分别归辖于慈溪和余姚,面积46.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现有常住人口4.1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 “依山傍海清泉水,历代诗人齐赞美,戚帅麾军倭寇驱,海防史上占太魁。历史悠久遗迹多,今朝引人纷至来。万顷江南葡萄沟,工兴农盛竞芳菲。”这是我对古今临山的赞美。位于镇南的南门岭是临山的标志性建筑,雄伟庄重,气势磅礴。城门由城墙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墙有三个穹形的洞,中洞上方镌刻着繁体的“临山卫”三个大字。穿过城门,东边不远就有一条上山的小径,可以直接进入城楼。城楼里展示着古卫城的模型和简介,还有一些戚家刀和匕首之类的实物。推开北面窗,可眺望杭州湾和散落其间的村舍。如今,临山镇正在着手修复当年戚继光为抵抗倭寇入侵而修筑的长城。重建古长城不仅是为了让后人永远牢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更是为了见证浙东人民抵御外敌入侵的勇气。 “抗倭浙东最前沿,今留城廊依然。戚军震耳杀声传,烽火台前。垛口凄凄芳草,寨边汩汩清泉。大街小巷忆当年,多少诗篇。”这是黄建周老师对戚家军英雄抗倭的生动描写。洪武十七年(1384),因东南沿海一带常有倭寇海盗出没,侵扰百姓,信国公汤和受明太祖朱元璋委派,巡视浙东,筹建卫所,以御倭寇。见庙山一带地势险要,又为余姚、上虞两县北部海口要冲,遂于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开始筑城建卫。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从胜山港登陆,一路掠泗门,陷临山,为非作歹,祸害百姓,后被宁绍参将俞大猷设计击退。嘉靖三十七年(1558)宁绍参将戚继光带兵进驻临山卫抗倭,在临山卫区域内,先后加固修筑起了五里多长的古城墙及四城门,还有烽火台、炮台、古井等军事设施,屯兵杀敌,击退了倭寇。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浙江沿海一带的倭患从此平息,当地老百姓恢复了安居乐业的平静生活,戚继光和戚家军的故事则流传至今。为纪念戚家军抗倭的丰功佳绩,2007年临山镇投资7万余元,在329国道北侧的迎凤路入口,新建了一座宏伟的戚继光塑像,现已成为临山又一标志。 从南门岭城楼下来,向北数十米,是临山古城内较为繁华的直街,在农行北侧拐弯向西数百米,便是古镇至今保存完好的戚少保祠。戚少保祠坐落在龟山以北,凤山南麓,原城隍庙左的古城内,是专为纪念戚继光而建。现姚北一带许多戚姓的居民,据说都是他的后裔。说起抗倭英雄,当地百姓还经常提起一位物色抗倭英雄戚继光的“伯乐”———余姚知县胡宗宪。据光绪《余姚县志》记载:“胡宗宪,字汝钦,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初知益都,以艰归。后补余姚,后为总督,平倭寇,复莅余姚受降。”胡宗宪在任期间,一反明军将领克扣军饷、贪吃空额的积弊,给军队士兵以重饷、厚禄,使他们在抗倭斗争中奋勇杀敌。戚继光就是他一手举荐栽培的抗倭名将,曾有历史学家称“没有胡宗宪,就没有戚家军”。他支持戚继光招募新兵,在校场口设立军营,训练戚家军,使其成为浙江抗倭的主力,保得浙江沿海一带平息,为大明江山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戚少保祠返回到南门直街,映入眼帘的便是农贸市场。历史上这里是临山古城内最具有江南特色和明清风格的王家祠堂,外头女墙高高耸立,进得里面,则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据说这是上海汇丰银行第一任买办王槐山的故居。 临山集镇不大,但名气不小。除了临山设卫,戚继光抗倭事迹广为流传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是庵庙众多。临山过去以城内的“十庵九庙”和城外的“十庵九庙”而著称。屯兵、宗教、游览、商贸几大因素,使临山成为经济繁荣,香客云集,远负盛名的浙东要塞。临山城内十庵九庙分别为:福州禅寺,城隍庙,财神庙,东岳庙,关帝二庙,西门庙,水门庙,大王庙,天香亭,南庵,三官殿,药师庵,宝华庵,显圣庵,准提庵,永庆庵,正中茶庵,晏公殿和土地堂;城外十庵九庙分别为:广教寺,湖堤姚北娘娘庙,洹湖岭庙,西石山庙,小表山庙,湖堤关帝殿,湖堤龙图殿,石山弄庙,陈大王庙,九龙亭庙,来胜庵,太尉殿,百益亭,新庵,镇龙庵,华山殿,大乘庵,前岭庵和紫云庵。虽然这些庵庙大多已被拆除,但它们在临山及周边地区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尚在,人们在交谈中,常以此为话题津津乐道。 从十字街口往北,依山而建的是六中和镇中,这里早年被称为校场口,即戚继光屯兵、练兵的要塞。临山卫作为古代军事重镇,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和军需用品,这也为当时的临山经济多层次发展和集镇繁荣兴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卫城内有为车马通行而兴建的宽阔马路,三里长街颇具规模,以致在晚清及民国初期临山仍是姚西北乃至周围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防御工事的城墙、城河尚存片断,罗家山上的烽火台遗址至今仍依稀可辨。在历史长河中,这里闪现过多少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又弥散过多少硝烟烽火、鼓点锣鸣。晨钟暮鼓,清香明烛,送走了多少个春秋冬夏,又普度了多少的芸芸众生。在这里,以山名城,以城著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深藏着一个个既惊心动魄又令人感慨的故事,谱写过多少风流人物的辉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