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卿 瞻岐炮台岗其实没有炮台,民间也没有关于炮的传说。炮台岗的山顶是古代烽火台遗址。为什么称炮台岗,还有待考证。 炮台岗位于瞻岐镇东首,地处象山港口,虽算不上全镇最高山峰,却是其周围众山之巅。一山独尊,山形独特,地理位置优越。从山顶烽火台向东海望去,大有“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气势。它好似一只巨大的章鱼从东海上岸,山头形似章鱼头,傲视苍穹,俯瞰象山港和东海,曾是鄞东第一岗哨;山下延伸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山冲犹如章鱼的触须,扎根大地,围护镇区,是瞻岐独特的天然屏障。 炮台岗虽然不大,但浓缩了瞻岐600余年历史轨迹。 明洪武初年开始,瞻岐先后有藤、林、赵、周、谢、章、杨姓氏先人从各地陆续迁居瞻岐,在炮台岗下繁衍生息,开启了瞻岐人文历史的起点。当时居住在赵家岭的赵氏先人率先在山顶处设立祭坛,开创了炮台岗的历史。 明洪武二十年(1387),大嵩筑城建所。为抗击倭寇骚扰,在沿海各处构筑烽火台,炮台岗山顶赵氏祭坛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被改建为烽火台,与球山绣球山烽火台、咸祥黄牛岭烽火台等沿海各处烽火台连成一线,象山港海面上一有倭寇敌情,炮台岗烽火台就点燃烟火为号,各处烽火台遥相呼应,烽烟四起,传递警报,是戚继光部属抗倭的重要军事防地,抗倭保民历史功绩显赫。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炮台岗下,随着海涂不断外延,不断地围塘造田,陆地不断扩展,流传民间几百年的预言“黄牛上堤,白羊吃草”变成了现实(黄牛指原处在象山港海中形似黄牛的礁盘,白羊指原处在象山港海中的北仑洋沙山)。如今在岁月中走过了海洋、海涂、海塘、盐场进程的红卫塘、联胜塘、合兴塘上一座鄞州滨海创业中心的现代化工业城拔地而起。而炮台岗烽火台遗迹被列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立碑纪念,供游人游览缅怀。 炮台岗又是瞻岐人民的母亲山、风水山,哺育、庇护和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瞻岐人。 炮台岗向西延伸的支脉门前山现在是镇健身公园所在地,它像母亲的臂膀把整个瞻岐拥在怀中,挡住了东海台风和海潮的入侵,在镇西北面狮子岩、家后山、金字山等群山的共同围护下,使半圆形盆地的瞻岐形成了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的气候环境。 炮台岗向南延伸的支脉穿鼻头山直冲象山港口,和门前山以及间隔在它们之间的千树根、尊岩头、淡水湾等山冲连成连绵曲折好几公里的几个弧形山岙,与遥相呼应的荒屿山、舵撞岙、咸祥横山山、黄牛岭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湾。千百年来,使东海进入象山港的海潮在这里回旋减速,泥沙沉积,浅海海底升高,海涂得以扩展。从明朝末年至今,一道道海堤从炮台岗下村口开始,一直筑到十余里外的黄牛礁。600余年间共围大大小小海塘几十个,造田3万余亩。饱经岁月风霜的部分海塘古堤遗迹至今尚存,一道道海堤像一棵千年古树中的圈圈年轮,铭刻着炮台岗下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炮台岗下背山面海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瞻岐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巨大潜力资源,郁郁葱葱的群山,碧波荡漾的水库,一马平川的小平原,网状密布的江河碶闸,肥沃的浅海滩涂,辽阔的象山港、东海大洋,成为世世代代瞻岐人取之不竭的宝库。盛产丰富、多样、优质的农林牧副渔农产品、海产品,誉满一方,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四方客人:有品尝游玩的、有投资兴业的、有居住休闲养老的,使瞻岐日益繁荣兴旺。改革开放以来,炮台岗下瞻岐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交通道路,城镇面貌,生产生活等等,实现了全方位脱胎换骨的巨变,昔日的偏僻山村,华丽转身,正在向现代化的滨海重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