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副刊/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怀师

  田伟

  寒月临窗梦皎洁,西溪闻报痛离别。 

  大江东去声声慢,烟雨休吟秋季节。 

  2012年秋深,浏览《钱江晚报》时偶见同窗室友王自亮的悼念文章:《铜琵琶,铁绰板,而今何在》,惊悉吴熊和老师辞世,黯然久之。入夜,有素月临窗,遂留下上面这首七言绝句。

  近日,遵嘱整理旅次诗草,以备付梓。检点行囊时,手机备忘录上赫然跳出上述诗行,一时看得竟然有些痴了。又逢清明季节,时雨纷纷,淅淅沥沥,吴熊和老师的音容笑貌也像电视画面一样,伴随雨声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了。他穿的较多的是那种中式对襟棉袄,留短平头,高高大大的形象,深秋朗月般的神清气爽,即使在精研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的学者、教授中,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那份洒脱自如的板书,在比我们中学教室大上许多的黑板上从右写到左,写错了就随手画个圈圈,也不擦去,一堂课下来,正好写满一黑板。这好像在告诉我们,作家珍爱的原稿就是这样的。我们当然深记得他给我们这批经历“文革”浩劫,恢复高考后的首届中文系学生开的课是《唐诗宋词通论》,从韩愈、苏东坡、周邦彦到辛弃疾、陈亮、李清照,从唐宋八大家到豪放派、婉约派,乃至豪放和婉约的风格、气韵、情致兼具的,那些跨诗界词界的人物故事,他都信手拈来,从具体情节,到思想境界,从身世遭遇,到时代背景,直叩历史和人心深处。那种挥洒自如,鞭辟入里,似春日载阳,几入化境。至于那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诸如江河奔流般的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先生的作品,无疑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背景相关,也只有在大时代、大激荡的氛围和跌宕不休、至死无悔的情感苦旅中,英雄情结和儿女情长方能如此砥砺融汇,感人至深。前可鉴屈子、杜甫,后开数千年中华文脉之传承发展。又譬如两宋更迭之际的女作家李清照,她既贡献了婉约派的名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写出绝不逊于“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此,吴熊和老师的课堂行吟,有时竟然同时引发师生间的前世今生感怀,那是经历“文革”浩劫后,师生共同期待的精神盛宴吧,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名师酿就的灵魂美酒呵。

  自亮兄行文约记:大学四年来,我们努力在寻找一个范本,就是那种能真正把学问、气度和胸怀打通的范本,其实近在眼前的,就是我们在吴先生身上闻到的这种气息,这种确凿的存在。这种理想人格的范本,随着岁月的更替,更添魅力,更加完整了。信然斯言!叹之,敬之,吴熊和吾师!自亮当年在杭大扬帆诗社和我等一起棹歌中流,激扬文字,毕业后经历颇丰,淡出江湖后欣欣然谋得某大学教授一席,也算是沐先生之风吧。爱其岁月积淀,传承有自,内涵外延沉雄博发,文事更盛,并记。 

  “大江东去”出自北宋诗人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声声慢》是有宋以来著名的词牌。吴熊和老师是研究唐诗宋词的大师,桃李天下。况值清明时节,江南布谷,有怀斯文,作者补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