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一架澳大利亚空军的AP-3C猎户座飞机飞过澳大利亚“海洋之盾”号军舰。 新华社发 |
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 新华社电 澳大利亚搜寻马航370航班联合协调中心总协调人休斯敦9日在珀斯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澳“海洋之盾”号军舰8日再次两度侦测到水下疑似“黑匣子”脉冲信号,他认为多国搜寻力量目前正在“正确”的位置开展工作。 休斯敦说,“海洋之盾”号分别于珀斯时间(与北京时间一致)8日16时27分和22时17分两度侦测到信号,第一次信号持续了5分32秒,第二次信号持续约7分钟,这一“鼓舞人心”的进展将有助于进一步缩小搜寻范围。加上此前的两次,迄今该船已经4次侦测到水下信号,且都在同一片海域。 休斯敦同时确认了“海洋之盾”号第一次和第二两次侦测到信号的时间,分别为珀斯时间5日16时45分和21时27分。 休斯敦用地图向记者们讲解了4次信号的侦测位置,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小约10公里,最大约25公里。他表示,尽管这显示搜寻力量“正在正确的位置开展有关工作”,但“除非用眼睛看见了飞机残骸”,否则仍不能确认这就是飞机最后入水的位置。 休斯敦强调,他对最终发现失联飞机较为乐观,但仍需侦测到更多信号,确定信号源具体位置,才能将自主水下航行器投入使用,否则在海床上四处搜索将是“痛苦”的过程。 另据在场的澳大利亚和美国军方人员介绍,虽然澳方侦测到的信号频率是33.3千赫兹,不同于“黑匣子”通常发出的37.5千赫兹频率,但据“黑匣子”生产商提供的资料,“黑匣子”上的水下信标已有6年历史,受电池逐渐耗尽及周边水域、水温变化影响,这种频率变化是可能的,而目前可以肯定侦测到的信号是由人造装置发出的。实际上,黑匣子信号发射器的电量7日已达到设计寿命,理论上至多再维持15天。休斯敦承认,与5日探测到的两次信号相比,8日探测到的信号“更微弱”,一种可能是因为探测点离信号源更远,另一种可能是电量正在枯竭。 此外,澳方“猎户座”巡逻机将很快前往侦测到信号的海域投放声呐定位浮标,帮助确定信号源位置。 “蓝鳍金枪鱼”为何暂不下水 截至北京时间9日,位于澳大利亚珀斯的搜寻MH370航班联合协调中心确认,已在南印度洋搜寻海域北区探测到4次与失联客机黑匣子特征相符的脉冲信号。 然而,据信能在水下利用声纳、摄像机探测的“蓝鳍金枪鱼”自主式水下航行器依然在澳海军“海洋之盾”号补给舰上“按兵不动”,引发不少疑问。 疑问一:既然声波定位仪探测到信号,为何不立即放“蓝鳍金枪鱼”入海探测? 前美国运输部督察长玛丽·夏沃解释说,探测到脉冲信号的位置不等同于信号源所在位置。在同一平面上,信号源可能位于探测点方圆约8000米内的任何一点,更何况这一信号从至少4000米的深海发出。因此,探测到脉冲信号不意味着就定位了黑匣子。 疑问二:能否让“蓝鳍金枪鱼”和声波定位仪同时搜寻? 美军提供的拖曳声波定位仪和“蓝鳍金枪鱼”均部署在“海洋之盾”号上。在同一片水域中,两个利用声波探测的仪器会相互干扰,因而不能同时使用。 疑问三:既然不能同时使用,为何不用“蓝鳍金枪鱼”代替声波定位仪搜寻? 印度尼西亚独立航空分析师格里·苏亚特曼解释说,“蓝鳍金枪鱼”的搜寻原理是依靠声呐设备在海底扫描,但一整天只能搜寻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同一时间内,声波定位仪的搜寻面积相当于“蓝鳍金枪鱼”的6倍。 疑问四:声波定位仪还能用多久?换言之,“蓝鳍金枪鱼”何时能下水? 澳方暂时没有给出“蓝鳍金枪鱼”的下水时间,称将继续利用声波定位仪探测脉冲信号,以进一步缩小搜寻范围。待黑匣子彻底停止发射信号后,才会动用“蓝鳍金枪鱼”。 疑问五:“蓝鳍金枪鱼”究竟有多大能耐? “蓝鳍金枪鱼”的全称是“蓝鳍金枪鱼—21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长493厘米,最大下潜深度4500米。这意味着,信号源所在位置可能接近这款航行器的极限。 休斯敦确认,“蓝鳍金枪鱼”能够利用旁侧声呐和摄像机下潜搜寻,但一次只能装配一种设备。通常情况下,它首先使用声呐探测,发现可疑目标后回升至水面,改装上摄像机后再次下潜,为搜寻人员提供水下画面。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