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的“青春驿站” 天一青年读书会是年轻人的舞台,且成立距今仅一年有余。 2013年1月,在海曙团区委的支持下,丁彬、黄旭聪、陈舒波等一批80后的年轻人参与发起了天一青年读书会。“刚上班的人会比较容易感到无聊寂寞,娱乐活动也无非是看电影、同事聚餐、唱歌、交友这些寻常事。有一阵子,很多人在网上抱怨宁波实体书店少,地标性的文化场所少,但实际上愿意花时间来主动做事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读书人很低调,多在小范围活动,不愿意出来跟大家交流,也就没有渠道拓展”。说起初衷,几位创办人侃侃而谈。 读书会最近的一次活动举办于今年3月1日,围绕书籍《旧制度与大革命》展开,来自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罗利丹是那次分享会的主讲人。“她讲得特别清晰。”丁彬回忆,“其实是教我们如何阅读社科类的名著。”每次读书会开始前,主办方都会事先在微博、微信平台把主要读的书点出来,“是希望大家在参加活动前做点功课,但实际上很多人来之前只是对话题感兴趣,这本书可能没读过。但我们依然建议大家不管是来之前、还是回去之后都能好好地把书读一下。” 每一次活动,主办方都把人数控制在三四十人。“因为这样还能有一点讨论的氛围,人多了,就不是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了。”读书会的另一位“元老”黄旭聪表示,“我们的形式是有一个主讲人,但听讲的人原则上可以随时打断,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不能是无厘头的。” 对组织者来说,做读书会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寻找合适的主讲人。起初,几个领头的负责人算是把自己的人脉关系搜肠刮肚地排摸了一遍,另一边,大家也试着在微博上主动出击,通过私信的方式邀请外地的作家学者来宁波。没想到,还真有人接受了邀请,礼仪专家万里红、作家寇延丁相继来甬,给读书会增加了不少底气。 时过境迁,在举办了近20次读书会之后,对丁彬来说,最大的收获除了“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外,便是“通过做读书活动联系嘉宾,认识一些本来觉得不太可能会遇到的名人,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和下月要来宁波的苏州大学昆曲研究教授周秦等”。丁彬至今对曾接待像陈子善这样的大家念念不忘。 同宁波枫林晚书店的合作为读书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另一种机会。枫林晚是宁波一家生存了十余年的老牌实体书店,为了给书店聚积人气,老板郑永宏也会想方设法地联系一些图书分享会,相继举办过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的“单身时代的爱情”讲座,旅行作家小鹏的“我们为什么旅行”分享会,等等,拥有一定的号召力。2013年5月,海曙团区委联合枫林晚书店设立了“青春驿站”,为青年的活动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天一青年读书会成为“驿站”里最活跃的青年组织。 与枫林晚合作带来的还有资源共享的机会。2013年下半年,读书会与枫林晚相继合办了艾伟“《盛夏》新书分享会”、季学源“《红楼梦》与宁波的点点滴滴”等多场与书有关的分享活动。半年间,读书会的团队迅速壮大起来,相继有400多号人参加到读书活动中,且拥有了50多位正式的读书会会员。海曙区团委副书记林锦表示,读书会中的青年人应该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文化传承,对现实中的城市生活、城市建设有所思考、有所作为。 天行会的“知行合一” 天行书友会是宁波所有读书会中的“长者”,从1995年5月创设至今已度过悠悠十九载。从创立之初以青年人为主的读书社团,到如今以中老年人为主的“文化寻访”团体,天行书友会相继度过了它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如今有着固定的活动场地、一定经费扶持的书友会迎来它平稳、百花齐放的收获阶段,让许多同类型的书友会羡慕不已。 无论什么时期,每月例行一次的读书交流永远是天行书友会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从《论语》、《老子》、《周易》等中华经典,到莫言小说、《白鹿原》、《狼图腾》等当代作品,都是他们曾经精读过的内容。虽然这批读者的年纪大,但认真的劲头却不输年轻人,每次读完书,都会有人写上大篇大篇的读书笔记,发表在会刊上。文化讲座是书友会另一块内容,讲座的内容则属于“百科全书”:漫谈中国文字、宁波帮简史、楹联欣赏、郡庙文化介绍、宁波地名解读…… 对宁波本土历史文化的关注是天行书友会最大的亮点和特点,杨古城、王介堂、曹厚德、王重光,这四个名字可以说是天行书友会的“灵魂”。他们四人对宁波各处名胜古迹的考察、对本土历史掌故的熟稔堪称“专家中的专家”。20世纪90年代,便是他们带着天行书友会的成员走上一次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征”,时至今日,已走过185次“文化之旅”。书友会副会长孙南屏觉得“行万里路”最大的收获是“开阔眼界、晓得宁波的历史”,从而“对这个城市更加喜欢”。在他看来,“文化沙漠”一称纯属无知的表现,宁波确有许多古迹随着历史变迁都没了,但散落的文化遗存依然有迹可循,五龙潭、南宋石刻、前童古镇都是杨古城们带着书友一次次、一番番“寻访”出来、“从无到有”的景点。 在孙南屏眼中,书友会能够延续到今天的最大秘诀就是“任其自然”。喜欢《老子》的他不爱凡事强求,“我们的组织很自由,新朋友来听就自己搬凳子坐,老朋友有事不来也不用专门请假”。其中很长一段时间,书友会都处于“今日不知明日事”的状态。“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相对轻松的组织方式反而让人觉得没有压力,每次讲座80人的位子总坐得满满当当。“绝大多数人交关认真,下午两点开始的讲座,1点就有人来,1点半基本坐满。”孙南屏常被老人们的认真感动,“很多人听课写笔记,一位91岁的老先生李金龙家住邱隘,不仅每场必到,还会在QQ群里发表文章。” 除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老人们参加书友会的另一个目的也和年轻人一样,那就是广交朋友,“我们的目标是把书友会做成学习的大课堂、快乐的大舞台、和谐的大家庭”。 咖啡馆里的“书香情怀” 在甬城各式各样的读书会中,有一类是以书店、书吧、咖啡馆为平台,聚合一帮志同道合的爱书之人,在相对更轻松更自由的环境下分享心得,交流感悟,甚至碰撞思想的火花。它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这个城市添上一缕书香。 本雅明咖啡馆经营者葛小树2011年不当外企翻译后,开了这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小店。“起初我只是想积攒点人气,还想认识这个城市里有意思的人,我指的有意思是既高雅又有趣的意思。”于是酷爱读书,尤其痴迷诗歌的她,在那一年的2月14日组织了第一次“念诗会”———情人节给你念首诗。活动预告通过葛小树自己的豆瓣账号和微博散发出去,尽管当天来参加活动的大多是她身边的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但念诗会的气氛却出乎意料之好。“我还记得那天来了一对中年夫妻,先生挑了一首诗当着大家的面轻轻地念给和他结婚十多年的妻子听。妻子很感动,说这是他们俩从结婚到现在丈夫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当礼物!” 后来念诗会成了葛小树的咖啡馆固定的读书活动,一般每隔两周就会举行一期,每一期都介绍了解一位诗人,叶芝、海子、博尔赫斯、洛尔迦、里尔克、惠特曼等都曾被介绍过,或者策划一个诗歌主题,请嘉宾讲座,而后让大家讨论,从诗歌聊到人生理想,天马行空,譬如“现代诗中的爱与死”等主题。 为了让念诗会更正规,每次葛小树都要提前策划主题,然后在网络上发布消息,包括时间、地点、内容、报名方式等,接着邀请朋友担当主持人,偶尔自己也客串一下,再把诗人的代表诗作打印出来,供参与者在活动当天挑选并把诗念出来。经过几年的坚持,念诗会在宁波的一帮文艺青年圈中小有名气。“每次念诗会总会有一些新朋友加入。”葛小树说。 除了念诗会,葛小树还组织私享会,分享新书或读书心得。在这里,宁波青年作家徐海蛟分享过他的历史人物散文集《见字如晤———遇见历史深处的人们》创作背后的故事;一位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英国文学学士分享过《浅谈心理分析之拉康的镜像理论》。 在生活中,每个人有不同的身份,大学教师、学生、公司职员、公务员、退休老人,但在这里,参加者都不贴职业标签,什么职务、级别、身份、岗位均被忽略,只有一个身份:诗友、书友。 因为念诗会、私享会,葛小树实现了初衷———认识这个城市里有意思的人,还有更多的人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以诗为媒,因书结缘,从陌生人变为知己好友。正如葛小树所说,在这个繁华纷扰的城市里,人有时会感到孤单,需要找到共鸣,读书爱书就是寻找共鸣的一种渠道。 后记 细看这些读书会,每个与每个都不甚相同。不同的面向群体,不同的形式和组织方式,吸引的是不同“气味”的人。无论是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讲座、沙龙,还是咖啡馆、书店拥有自身气质的读书活动,不同性格的人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其实,书店在社会中不仅有商业功能,本身也带有向社会进行阅读推广的功能,这是一种准公益的功能。咖啡馆、商场、图书馆、小区会所等市民常去的机构,都可以承担阅读推广的职能。只要有核心的阅读推广人,举办阅读推广活动的地方就越多越好。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阅读推广的尝试,无论是公益性的还是商业性的,都会对书业有正向的意义。 眼见“世界阅读日”、“全民读书月”又在眼前,其实阅读并不在一日或一月,而在于365天寻常的日与夜,那些真正在平凡日子里努力维护书香一缕的有心人。 所以,不要怀疑他们的存在与初衷,读书的人,往往只是抱着最纯粹的理想去做了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事。他们不会想着自己的行为多么高尚无私,只会像家人一般招呼着你进门坐坐,“不到园林,怎知春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每次众人围坐、捧卷而读的瞬间都会散发一股看不见的神奇力量,有人潜移默化地被影响,润物细无声,一缕文脉就此绵延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