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我对农业机械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联合收割机代替人工割稻上,近日去了百梁桥村的一位姓许的种粮大户家里,发现粮食生产用到的机械有好几种,单单是做秧盘就要用到两种机器。 有一首宁波人耳熟能详的童谣这么唱: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田下秧子。传统的粮食生产是把谷种密密地撒在一块田里,待其发芽后长到三五寸长时,再分插到田畈里,这叫插秧。现在谷种是下到秧盘里的,长到三五寸时抛到田里去,那叫抛秧,相比之下,抛秧的劳动强度比插秧大大减小。农历二月,春寒料峭,下秧子还没开始,但秧盘得先做起来,所谓做秧盘就是把泥土铺到盘子里,给谷种做一张松软的床。秧盘是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格,大小跟快餐店里的餐盘差不多。 许师傅承包了好几百亩农田,一家人当然忙不过来,他雇了十多个农民工。仓库里堆着从农田里挖来的几十吨普通泥,像一座小山,山边叠放着一包包水稻育秧基质,通俗点说就是营养土,许师傅今年买了三十吨基质。农民们把普通泥和基质以一比一的比例搅拌。据说,前几年,他们曾以三比七或者七比三的比例拌泥,培育出来的秧苗总是不太好,经过多年摸索,发现基质和普通泥一比一配方最科学。 自家农田里挖来的泥土有些是结块的,虽然用铲子捣碎,但还是有大大小小的泥球,这就要用到第一种机器———床土整理筛选机,筛选机体形不大,工作原理跟轧面粉差不多的,把拌和好的泥土倒进铁皮漏斗里,接通电源,细得像粉末一样的泥土就筛选出来了,不合格的颗粒状的泥土从另一边出来,农民把它铲到漏斗里再加工。 下一步就是做秧盘了。一亩田大概需要四十只秧盘,考虑到谷种的发芽率,所以预算总是要多打一点,他们准备每亩做五十只,三百亩早稻就要做一万五千只秧盘。做秧盘也有专门的机器,名字叫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机身很长,大概有五米,上面也是一只漏斗,空秧盘放上传送带,送到漏斗下面接泥,从另一头出来时,盘上已经均匀地铺上了大概一厘米厚的泥土,做秧盘虽然实现了机械化,但因为要做的秧盘数量大,需要多人在流水线上分工合作,第一个人用平板车从另一仓库里运来空的育秧盘,第二个人将盘子一一排到传送带上,第三个人把地上的泥土铲到漏斗里,第四个人管着漏斗,看看下面的盘子是不是铺满泥土,不够的话就加一点,最后一个人把传送过来的已经铺满泥土的秧盘一只只叠起来整整齐齐地码到一处。 今年开春以来雨水偏多,农民们晴天在田里翻耕,下雨天在仓库里做秧盘。自古以来,农民都是看着老天爷的脸色安排农事的。一位姓陈的农民还告诉我这样一句老话:落雨落雪不停工,大雪大雨拣谷种。下一步要做的拣谷种也是安排在下雨天室内做。流水线上作业比较轻松,农民们各司其责,配合默契,偶尔也开开玩笑道道老古。他们对今年的粮食生产满怀希望,说是去年浙江卫视还到他们的丰产方拍过电视。 我说:“哦,原来你们已经上过电视了。” 他们自豪地说,中央电视台也上过了。 春种秋收,耕耘着总是快乐的。我向农民讨来一袋搅拌好的泥土和谷种,准备在自家阳台里做一个迷你丰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