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15日发布一季度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受GDP增长预期下调和产业调整发展影响,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城市“房冷地热”现象突出。针对相关问题,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负责人、中国土地规划勘测院地价所所长赵松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记者:“房冷地热”说明什么? 赵松:房屋和土地市场买卖双方是不同群体。“房冷”说明房屋市场观望氛围较浓,购房者不急于出手,或受限于资金支付能力(银行收紧购房贷款)不能形成有效需求,房屋供需矛盾趋于舒缓,供需力量对比正在调整。“地热”则说明开发商对未来的正常经营、获利仍充满希望,所以踊跃出手拿地,形成有效交易。 楼市与地市“时间差”是很正常的,二者间的影响要一个传导期。就目前情况而言,关键要分析清楚当前“房冷”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是个别楼盘营销策略,还是市场整体行情;是形成断崖式深跌,还是逐步降温。新一届政府强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妨继续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培育更加理性规范的市场环境。 记者:相关专家研判认为,开发商需以价换量快速回笼资金,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渐浓,拐点或将形成。拐点在眼前吗,怎么看“崩盘论”? 赵松:如果楼市真出现“拐点”,将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后全面传导至土地市场,进而反应在地价信号中。至于拐点是否就在眼前,我觉得整体而言,尚不会出现得这么快。经过十几年高速增长,我国楼市确实该随着经济降速、调整而降温,但降温、降价不代表“崩盘”,价格小幅波动应该是正常市场常态。主观上,恐怕多数人不会希望中国不动产市场像当年日本那样出现致命性“崩盘”;客观上,刚需仍然旺盛的区域热点城市强大的内在支撑还会持续一段时期。 记者:您担心的是什么? 赵松:我倒是担心两种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闲不住”,等不得市场的自发调节,又要急于出手救市,非把小“泡沫”炒成大“泡泡”不可;二是舆论盲目跟风,把点上的问题炒成面上的问题,进而形成强大的“市场预期”,催动市场的大幅波动。所以,正如我们报告中分析“对市场中的量价信号、预期变化,既要敏感跟踪又要全面、理性解读、审慎应对,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我认为,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这一点很重要。 记者:您多次强调,对宏观经济而言,工业地价变化尤其值得关注,这方面有什么信号? 赵松:在全国商业、住宅地价减速上涨同时,工业地价增速继续低位上扬,这也是本季度特点之一。工业地价上涨通常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成本因素,如征地拆迁成本提升,刚性推高土地取得成本。二是市场因素,如供需矛盾加剧、市场竞争活跃等。就我国现状而言,相当多的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不惜低成本供地,造成工业地价长期低于真正的价值。 随着GDP论英雄模式逐步改变,农民土地财产价值显化以及供地规模、结构调整,长期被“压制”的工业地价终将理性回升。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正是全国工业地价整体持续温和上涨的主要原因。 记者:怎么预期今后一个阶段地价及地产市场走势? 赵松:2014年二季度,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预计房地产调控将延续市场化机制主导,落实分类调控。预计商业、住宅用地价格上涨态势或将进一步缓和,工业地价持续上涨;城市间分化趋势进一步确立,部分城市地价或将止涨回落。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