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娱/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年代 曾经的城市

沈一鸣用镜头珍藏宁波记忆

  月湖李宅天井里打乒乓球的小孩。沈一鸣摄于1997年
  江厦街后面的自行车暂放处。沈一鸣摄于1994年

  □记者 金晓

  

  “你看这是1997年时的开明街,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这是1998年时江北玛瑙路地段大片的老墙门,现在都看不到了。”“还有这张是1998年拍的集体婚礼的照片,当时时兴用三轮车接新娘子。”……昨天下午,年近古稀的沈一鸣向记者展示这些于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照片时,颇为感慨。今天,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56张展现宁波城市变迁的照片,将在鄞州区李元摄影艺术馆举行的“胶片的记忆———90年代的宁波”沈一鸣黑白摄影作品展上亮相。而这,必定会唤起更多人对宁波这座城市昨天的记忆。

  不知不觉中记录了宁波的那10年

  沈一鸣是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从1976年开始,摄影就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沈一鸣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几乎每个上班前的早晨,每个周末的下午,他都背着照相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甬城的大街小巷,见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人、景、物时,就快速地按下快门,“当时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对这座城市的记录,直到很多年后再回过头看时,才发现拍这些照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沈一鸣说,对摄影的喜爱和专注,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拍下了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宁波这座城市的变化。当时拍照用的都是胶卷,沈一鸣每拍完一卷,就装进一个信封里,记下日期,存起来。

  直到5年前,他萌发了想要整理展出这些照片,让“老宁波人”和“新宁波人”都看看当时宁波的面貌的想法。随后,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修复那10年间拍的数千张照片,“过了那么多年,加上自己保存的方法也不是很专业,有不少照片都出现了发霉、变色的状况。”不过,沈一鸣从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而是耐心地将一张张底片扫描并保存到电脑上,然后一张张地进行修复,“一般修复一张照片都要一两个小时,最长一次花了三个多小时。”

  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宁波的变化

  昨天呈现在记者面前的照片是沈一鸣精挑细选出来的。细看这些照片,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座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江南古城:白墙黑瓦连片的老墙门,穿着西装挑着担子吆喝着的买卖人,穿梭在小街小巷的三轮车,低着头正在查看BP机的小伙……“当时的宁波还保留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模样,城中河流交错,人们出行都需要坐船,可以说是个‘中国的威尼斯’。”沈一鸣介绍说,“从这些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对外开放、商品经济、古城动迁等给当时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这其中有不少照片让他至今印象深刻。一张是在宁波栎社机场拍的照片,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沈一鸣来到机场刚好赶上宁波与香港开通直航后的第一架从香港飞来的航班降落宁波,他按动快门拍下了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旅客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下飞机后的情景。另一张则是在余姚的通济桥下拍的照片,照片中通济桥下晒满了乌贼鲞,沈一鸣说:“那些鲞多得数不清,这种江南水乡特有的场景现在都看不到了。”

  而在那10年间,沈一鸣拍的最多的是关于月湖的照片,“拍了五六十卷,差不多有近千张照片”,“这之前我也拍过不少月湖的风光照,后来自从1997年月湖西区的改造启动,我就开始专门拍月湖的变迁。”沈一鸣还记得当时住在月湖边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他指着一张两个男孩打乒乓球的照片说:“这就是当时月湖边李宅的天井,你看这两个男孩在这口倒放在地上的缸上放上了一块木板,这就变成了乒乓球台,十分有意思。”如今的他虽然十分庆幸自己能记录下月湖当时的面貌,但也有很多遗憾,“要是早一些能认识到摄影的记录作用就好了,那我就能记录下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宁波的样子了。”

  如今的沈一鸣,依然坚持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甬城的街头,用抓拍的方式记录着这座城市的今天。在他看来,回归生活,用摄影体现生活的“原味”才是最有意义的。未来,他希望自己的小孙子能接他的班,继续这条用摄影记录生活、记录历史之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