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受理 2312对 其中已审批 1955对 □记者 沈莉萍 通讯员 褚小翠 从今年1月17日开始,我省正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不过,能生不等于马上就生。记者昨天从市人口计生委获悉,截至3月31日,我市申请再生育证的夫妻2312对,并没有出现想像中的“井喷”现象。 不少爸妈对生两孩并不“积极” 前天,镇海区人口计生局请来了几位爸爸妈妈座谈,主题为“还要不要再生第二个宝宝”。 骆驼街道的康女士,第一个孩子3岁,基本由外公外婆养大。因为两边大人都抢着养,她想再生一个,主要让爷爷奶奶养。骆驼街道的毛先生在机关工作,第一个孩子今年8岁。毛先生想再生一个,主要好让孩子有个伴。 在骆驼镇一家企业上班的戴女士,第一个孩子还只有13个月,意外妊娠,肚子里的宝宝已有2个多月。在和家人商量之后,她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但是,不少符合条件的父母并不“积极”。在镇海区港务局工作的陈女士,今年35岁,儿子9岁。她说,现在为了一个小孩,简直是全家总动员:早上送到学校,中午接回家吃完中饭再送进学校,下午放学接回家,晚上要管作业,还不包括周末送他学乒乓、钢琴、拉丁舞和写作。她明确表示第二个孩子不会要了,还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算了。 骆驼街道中街社区工作的沈女士接过话茬。她今年33岁,想再生育一个孩子,和10岁的儿子进行了沟通,没想到小家伙很怕妈妈把爱分成两份,不高兴地说:“如果生个小的,就交给外婆养吧。”沈女士夫妻俩就决定不要了。 骆驼里洞桥村的王宏波,今年36岁。他认为,孩子不只是生下来就完事,还要教育。本来夫妻上班就忙,再生一个孩子,大人就完全被绑住了。骆驼街道办事处工作的马先生对此很有同感,他也不想生了。 不过,也有家长表示,生不生只是当下的想法。 镇海区人口计生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单独两孩”政策没有出台之前,很多人都来咨询,但政策真的出来了,来申请的人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多。不少人考虑到养和教等实际问题,就犹豫了。 30-34周岁为再生育的主要人群 据调查,目前,镇海区符合“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的育龄期家庭有5132户,其中大约30%的家庭明确表达了再生育意愿,约40%的家庭不确定是否再生育,另有约30%的家庭明确不再生育。 而从1月17日到3月31日,镇海区一共受理了112对单独夫妻的申请。已审批对象按年龄分布(女方年龄分布)为:25-29周岁23对,30-34周岁61对,35-39周岁24对,40周岁及以上仅有3对。主要集中在30-34周岁,占比70%左右。 市人口计生委给出的单独夫妻再生育审批情况统计表显示,截至3月31日,全市已经受理2312对夫妻,其中1955对已审批。从已审批对象年龄分布(女方)来看,24周岁及以下18对,25-29周岁425对,30-34周岁1031对,35-39周岁446对,40周岁及以上35对。也是主要集中在30—34周岁。 申请未出现“井喷”现象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孩子会不会扎堆而来,会不会出现产科医疗等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 据调查,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有单独夫妇11万对,有再生育意愿的占61%。我市“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预计2014-2018年,全市平均每年将增加“单独两孩”7000人左右。 “按照政策实施2个半月的情况来看,我市没有出现‘井喷’现象。根据这个趋势,接下去的总数和我们预计的会差不多。”市人口计生委的专家表示。 提 醒 再生育风险提高,不要忘记孕检 上周六,镇海区计生指导站孕检门诊,来了80多对夫妻,其中四分之一为再生育夫妻,这些人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个年龄和身体情况是否适合生育及注意事项,如何预防出生缺陷等。 今年以来,镇海区计生指导站共为400多人次(200多对夫妻)做了孕前检查,高风险率为21%;而去年同期,高风险率为16%。高风险率的上升和“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有一定关系。来孕检的人中,高龄女性人数增加,检出来的各种毛病也多了,主要为甲状腺异常、肝功能异常、血糖高、子宫肌瘤等。 计生指导站的王医生表示,出生缺陷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目前,排在前5位出生缺陷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神经管畸形和脑积水。通常,受孕的第5-8周是胚胎细胞最容易致畸的时期,一般孕妇发觉怀孕到医院进行首次产前检查时已经过了这一时期。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孕前及孕早期阶段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计划再生育的夫妻,请一定不要忘记孕检。 相关新闻 我市产科医疗资源 有保障 新政实施 不会出现供不应求情况 □记者 林诗舟 “单独两孩”政策放开后,加上集中结婚潮带来的生育高峰期,是否会导致我市的产科医疗资源供不应求?记者从市妇儿医院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在该院出生的婴儿数基本与去年同期增长并不明显。 市卫生局基层卫生与妇幼卫生管理处处长章国平告诉记者,按照近两年我市的情况来看,每年医院产科儿科资源与孕妇生育需求对比,基本是达到供需平衡的。户籍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在我市每年出生婴儿数大概在9万到10万,即使“单独两孩”政策放开,或是集中结婚潮带来生育高峰期,顶多也就增加1万需求,基本不会造成产科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 一方面产妇生育都分散在各个县(市)区,而不是集中在某两三家医院爆棚。因为我市医疗资源平台搭建是以县(市)区为基础的,目前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妇保院,能够满足一部分产妇生育需求,即使小部分妇保院没有产科病床,产妇也都能转向各县(市)区第一医院。因而综合来看,80%的产妇都能够在各县(市)区解决生育问题。只有高危产妇的疑难杂症需要市级医院专家分诊后决定是否转移,达到分级诊疗,资源优化。 另一方面现有医疗资源也在不断拓展。比如今年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开放,年底至少开放600张床位。位于江南路和院士路交叉口的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计划今年年底竣工,争取明年年中对外开放。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的项目统筹规划,还有市一院西部院区新建项目和市中医院扩建项目等。这样一来,不仅我市医疗资源得以优化重组,打破市综合性三甲医院都建在老三区的局面,而且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也将更广。当然配套的产科儿科等方面医疗资源的供给力度也会有所加大。此外我市民营医院也在发展,部分民营医院还存在吃不饱的现象,至少有几百张床位空等人。 相比之下,相对紧张的则是医务人员的纳入。章国平处长坦言,如今产科和儿科的医务人员确实难招,即使由面向省内扩大至面向省外招聘,但仍然招不来多少人。 招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章国平处长表示,但是考虑到医院现状以及今后新建和改扩建等项目,各大医院产科和儿科对医务人员的需求已经远远大于招聘的人数。所以目前卫生局方面也正在考虑通过采取一些措施,缓解产科和儿科等科室医务人员的缺失。一方面针对此类紧缺人才,考虑省内定向培养,另一方面对部分人员富余的科室,也在考虑医务人员的转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