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个月走访27座联合申遗城市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昨启动

  本报记者梅薇代表参加此次行动的媒体宣读行动宣言。记者 胡龙召 摄

  □记者 张磊杰

  

  中国大运河,一条纵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穿越五大流域,历经两千余年的人工运河;一条勾连中国南北交通,担负着“南粮北运”、“北材南运”重任的黄金水道;一条哺育沿岸子孙,紧紧联系燕赵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蜿蜒纽带;一条代表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沟通精神的母亲河。

  昨天上午,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办合作推出的“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在庆安会馆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2个月时间里,本报记者将和宁波日报、东南商报、中国宁波网等媒体记者一起,一一走访中国大运河27个申遗城市,开展联合采访,寻访中国大运河并推广宁波城市形象。

  走访27座大运河申遗城市

  中国大运河是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本次行动是宁波在大运河申遗中的一项重要行动,也是推广宁波城市形象的一次重大策划。

  采访将历时2个月,记者们将由北到南依次走访北京、天津、沧州、衡水、安阳、鹤壁、洛阳、郑州、商丘、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淮北、宿州、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共27座联合进行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城市。

  昨天的启动仪式上,还发出了《融入运河生活 回归共同家园》宣言。宣言提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是依然活着的、发展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让运河生活方式继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面向民族未来的重要事业。行动呼吁,全民参与到运河遗产的认知、保护和传播中来,让遗产保护理念成为一种价值观,让大运河遗产保护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

  推广宁波城市形象的一次契机

  此次行走大运河行动,也是推广宁波的一次契机。

  正如“大运河遗产小道”倡导者、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齐欣所言,“宁波是中国大运河一个重要节点”,作为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宁波是大运河的出海口,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城市。2008年,宁波被纳入全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城市之列。2013年1月,大运河宁波段“二段一点”与其他运河申遗城市的31个遗产点一起,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舒月明表示,去年9月底国际专家已顺利完成对大运河(宁波段)申遗项目的现场考察评估工作,反馈情况良好。他希望,此次全媒体行动能用生动形象的报道,挖掘大运河的历史内涵,宣传宁波城市精神,使国内外民众更好地了解宁波在大运河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据悉,今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召开世界遗产大会,对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进行表决。届时如果申遗成功,宁波将拥有一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报网互动全面展现采访成果

  作为本次全媒体行动中的一员,本报将通过纪行报道和微博、微信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地为读者展现生动丰富的运河经济、运河文明、运河生活、运河风情。

  每一期,记者都将从前方发回所到每一座运河申遗城市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

  同时,本报微博将预告、跟踪前方记者的探访行踪,官方微信将陆续推出“运河知识大闯关”互动问答,并在行动结束之后,对参与互动的网友抽奖赠送大运河相关礼品及此次全媒体行动纪念品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