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休闲/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大爱校对生命的误差

———读钱利娜长篇纪实文学《一个都不放弃》

  配图 刘丹

  □刘 华

  

  生命是一个奇迹,但再精密的奇迹也不免有误差,智障就是一种令人唏嘘的差错。

  近日,读了钱利娜的长篇纪实文学《一个都不放弃》感慨良多。一年前因一个偶然的契机,钱利娜走进宁波达敏学校,也走进了一群由智障儿童和他们守护人组成的特殊空间。在与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和脑瘫孩子半年的近距离接触中,作者描画了生命的各种残缺与失衡,讴歌了给予生命弥残补缺的大爱与坚韧,以及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引发的对生命现象和残障事业的理性思考。笔耕半载,三易其稿,不但成就了一部25万字的纪实精品,也给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特殊群体生活空间的体认之门。

  在《一个都不放弃》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大爱,一种人类特有的比物竞天择更为博大的生存法则。这种大爱对达敏学校的刘佳芬等老师而言意味着日常实践。智障孩子的世界因染色体的错位而成了一个颠倒错乱的世界:撕咬东西、逃跑、大小便失禁、垃圾桶里拣糖纸吃、无端而愤怒的攻击……每一种残缺都足以让父母心痛绝望,让旁人避之唯恐不及,也让一般人视监护为苦差。薪资的吸引、教育的技巧甚至职业所赋予的责任都不足以诠释刘佳芬们面对艰难时那份坚持的定力,这需要一种基于博爱的勇气和西西弗斯式的坚韧。

  与大爱相连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样的生命是残缺的。这里的尊重不是基于怜悯而是基于理解和洞察,因这样的发现,作者与她笔下的人物不期而遇,成为知音。全书的献辞和每一章的题词都强烈昭示了生命平等的理念,而只有以自己全部的爱和身心投入其中的人们才能深深领会个中三昧。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满足做一个多愁善感的滥情者,凭借女性敏感的直觉和诗人诗性的洞察将智障儿童的问题与成长置于较为广阔的视野中,并将理性的追问与生命的玄思结合起来,赋予作品以深长的余韵和轻逸的品质。比如,作者写到患有重度智力障碍的女孩,如花骨朵般的外貌背后却时时爆发出母狮般的攻击性,使人诧异、惊骇。当作者知道她作为一个私生女和早产儿的身世后,仿佛便能从她凄厉的哭声中读懂灵魂深处呼啸着的愤怒。这种愤怒不仅来自先天遗传的缺陷,还来自生命神秘的抗争,令人动容,顿生无限怜悯。这些内容已然逸出特殊教育的领域而触及到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又提出“生命偶然”和“存在荒谬”等形而上命题。此外,智障儿如何度过青春期,毕业后如何在社会立足,都是需要直面的难题,作者没有回避,在纪实的同时渗入了自己的理性叩问与思考。

  《一个都不放弃》原属纪实,作者受着题材和纪实的双重限定,却能显示不俗的文学性,如同戴着镣铐跳舞。首先在叙述视点的选择上,交替着“站着”和“蹲着”两种姿态。“蹲着”的姿态有再现和对话的意味,以一种接近智障儿的话语方式来展示其特殊的个性和内心,由此产生类似复调的效果,一方面符合生命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模拟了生命在智力缺席的情况下所呈现的朴讷、纯真和神话的品质。其次在结构的编排上,具有组合式与场景化的特点。作者选取七个典型,每个智障儿的遭际与成长各有侧重,自成一章,最后连缀成组合式结构。同时作者将访谈、日记等材料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场景,并尽量赋予其故事性,可读性和生动性大大增强。最后在语言的表达上,作者娴熟驾驭语言的优势得以尽显,那种腾挪在智性与情感间的饱满张力,冲决语言沉滞板结的诗性魅力,每每让人击节叹赏。

  福柯有言,生命就是可能有误差的东西。正常与残疾并没有明晰的界限。即便在最得意的时刻,如果我们揽镜自照也会发现脸上还残留着智障的阴影。感谢钱利娜给我们带来了一本有启示性的好书,它让我们明白,关心别人智障其实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