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关 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有大运河 再有北京城

为漕运而开凿,至今仍发挥水利功能

  记者在北京积水潭开始了第一天考察行程。 周建平 摄

  □记者 张磊杰

  

  位于北京积水潭西北角小岛上的汇通祠,内设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纪念馆,风光卓然。

  “每日前200位游客可以免票入内。”入口处工作人员的盛情邀请,却道出了这处京城水利工程标志的落寞。

  前天和昨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对中国大运河北京段的走访从这里起步。

  出北水关汇积水潭

  汇通祠面积不大,沿着蜿蜒的青石路,穿过几片绿荫就到了它的中心———一尊郭守敬石像矗立在一汪浅浅的池塘中央,头戴官帽,身着官服,左手握一卷书文,右手抬起,顺着目光指向前方。

  汇通祠内有一小山丘,半山腰露天陈设着青铜的简仪和浑天仪,山丘之巅有郭守敬纪念馆。当日纪念馆并不开放,但这无碍于我们了解这位一手打通京城运河脉络的功臣。

  大运河北京段通常称为北运河,北京地区为漕运而开凿的大运河始于隋,现存的北运河主要是元、明、清时期开凿、疏浚的。

  “元朝建都北京,不仅要维持全城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宫廷园林用水,还要保障供应朝廷每年几百万石粮食的运输。但长期以来,从南方征调的大批粮食以及各种物资,不能直抵京城,只能到达京东的通州,转由陆运进京,费时费力。自金朝以来,历代统治者都试图开凿一条从通州直达京城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申遗专家组成员赵福生道出了运河开凿的缘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元世祖忽必烈授意郭守敬想办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

  郭守敬踏勘了北京西北部沿山地区的泉流水道,最终决定引大都城西北30公里外一眼出水甚旺的白浮泉,入大都城中。一路顺势引导,开凿渠道,修筑白浮堰,导入瓮山泊(昆明湖前身)。又从瓮山泊疏浚旧渠道,也就是通惠河的上段,从和义门(西直门前身)北水关入大都城内,汇入积水潭。从而为大都城开辟了新水源,亦让积水潭成为大运河的终点。

  由此可知,汇通祠所在的和义门北水关,位置何等重要!

  争议下的新生机

  始终深入参与大运河申遗的赵福生告诉记者,对大运河北京段最北端位置的确定,专家组曾有过争议。

  有人认为,元代时期,大运河的最北端应该是漕船相衔的积水潭;也有人觉得,明清时期,通惠河南北向一段河道被圈入东皇城墙之内,运粮船只能停泊在通州张家湾,最北端应该从通州算起。

  类似的争议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并不鲜见,但在赵福生看来,争议中的申遗恰恰给大运河带来新的生机。譬如,通惠河玉河一段如今恢复了700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多米。记者在现场看到,河道上修建了雨儿桥和福祥桥,两旁的四合院建筑与河水相辉映。

  “老一辈说,这玉河古代可是给皇上运东西的,什么粮食、贡品、士兵。但谁也没见过,解放前河道早被填平造了民居,现在才让暗河变成了明河。”祖辈起就在玉河边雨儿胡同31号居住的王大爷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原本我还纳闷这么矮的桥洞怎么行船呢?后来重新开挖古河道,我才看到,河道原来深着呢。”

  一路走访,所见旧貌换新颜的不止这一处。南新仓是明清两朝京都储藏由大运河运来的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而今探访,这处古时的皇家私家仓廒早已掩映在了高楼之中。南新仓本身也古为今用,摇身一变成了人人可进的休闲街区。

  当然,还有些大运河遗迹已被湮没在历史之中。现在北京城东南角楼上远眺,曾经集桥梁、桥闸、桥码头为一体的大通桥早已没了踪影。据说小说《红楼梦》中的第三回,林黛玉就是在大通桥码头上岸的。

  运河的精神滋养

  赵福生说,早已失去漕运功能的大运河北京段,如今还在为北京城的泄洪排污发挥水利功能。在记者看来,大运河之于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这一点,出了北京城在通州的探访和一次偶遇,尤感深刻。

  通州高碑店村的“平津闸”是目前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漕运码头遗址。明清时期,高碑店作为漕运的咽喉和仓储重地,因河而兴,修船坞,商家、客栈、作坊、酒肆遍布全镇,热闹非凡。“现在你看,这恢复建设的平津闸遗址、将军庙及龙王庙,还有街两旁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无不和运河息息相关。”高碑店村69岁的村民张金奎说。

  在通州北运河西岸的燃灯塔遗址,记者偶遇了两位来自吉林的为大运河申遗助力的骑行志愿者于贵海、裴兴权。

  巧合的是我们的全媒体行动从北端北京出发一路向南,而他们的骑行是从宁波启动,一路北上。“正是因为关注了大运河申遗,我们才知道浙东运河是大运河的延伸,宁波是大运河唯一的入海口,以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地位相当重要。”于贵海握着记者的手,如遇故交。当天是这两位年过六旬的志愿者经过28天的沿运河骑行的终点,一路所见,让他们对大运河有了更深的感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