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星期日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时代,用图秀出我们的生活

  图  心理 晒图狂人是不是患上了“病”?

  搬一次家,全程随手拍,然后在朋友圈里“直播”;家里的小猫小狗,醒了、睡了,吃饭甚至拉“粑粑”,也会一一拍下来上传到朋友圈;聚餐、逛街、出游,吃了什么买了什么看到什么,更要第一时间拍下、上传,让朋友们来“点赞”……这样频频晒图的“分享”方式,看到的人们是否受用呢?

  网友“邵先队员”是宁波北仑一家集团公司的部门主管,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反感朋友圈里的几个晒图狂人:“有的人,一日三餐加零食都拍,每天都发,真不明白这有什么意思。”他认为,随手拍和晒图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拍的、晒的都是没营养的图片,就会招人厌了。

  频频晒图的一般是哪些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玄机?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心理咨询师金琼表示,每个人都有被知晓的欲望,也多少都有些自恋的情结。所以,一般的拍和晒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好坏,但如果事无巨细都要拍、都要晒,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拍不晒就难受,像上瘾了一样,就要考虑强迫症或神经症的可能了。

  从心理热线收集的情况来看,晒图狂人以青少年和有社交障碍的人居多。金琼解释说,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通过随手拍和晒图,将自己的生活和喜好展示在小伙伴们面前,引起大家的关注,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满足感。有一定社交障碍的人群,则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活跃表现,获得与人交流、互动的快乐。

  宁波大学心理系老师杨亚平则认为,频频晒琐碎、雷同甚至无聊图片的人,大多缺乏高层次的追求,精神层面相对来说不太丰富,获取自信和满足的方式也不够积极,“希望这些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正视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自信和满足。”

  杨亚平也建议广大网友,要意识到微信和微博都是社交的小天地,发布信息应有所节制有所取舍。同时,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要过多地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交流和互动。  

  图  禁忌 图生活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

  “有的时候,真心不想看那么多图,都快视觉污染了。”一位朋友向记者诉苦,只要一到周末,朋友圈里的某人便会实时直播他们一家的动向:郊游东钱湖,七八十张图片,从出门、堵车、抵达、烧烤、骑车,直到返回、休息,全有记录。又有一位爱心泛滥的母亲,把已经十岁儿子赤条条在洗澡的照片也发了出来,叫朋友不忍直视。

  微图时代,人们都越来越喜欢用图说话,展现各自的生活秀。但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欠缺一堂传播素养、媒介伦理的“专业课”呢?

  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宁波市市场营销协会副秘书长朱美燕认为,当今社会,是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社会,无论谁,在虚拟世界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朱美燕说,发图者通过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社会互动时,必须要有清晰的角色意识。每个发图者要有一定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遵循法律和道德两方面的约束。比如,对老人、小孩、残疾人等社会保护的特殊群体,在发图之前都应该思考一下,会不会伤害到对方,会不会触犯法律、道德的底线。“无害原则,是微图时代的最低道德标准,人们不应该用信息技术和照片,直接或间接损害他人的利益或情感。”

  针对现在网络上盛行的晒旅游、晒孩子、晒自拍、晒美食等几类主流晒图行为,朱美燕总结了几大微图传播应有的伦理规范———

  某些特殊场合的不能发。比如,有严格纪律要求不能外泄的、内容敏感的图片。

  涉及第三人的,按照知情同意原则,事先征得对方认可再发。比如,一群朋友在KTV里唱歌、喝酒,在这样一个纯个人隐私化的环境下,你拍摄的图片或许会侵犯到他人隐私。 

  适时适度地展示私人生活秀,是一种良好的社会交流;反之,如果尺度没掌握好,则会对发图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儿童的照片,不要随意晒,更应注意风险。现在已经有了这方面案例,孩子的生活途径、家庭关系、个人爱好几乎全暴露,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增加安全风险。

  记者 滕华 童程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