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副刊/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瞻岐大岭古道

  李钊 摄

  谢盛卿

  瞻岐大岭是横亘在鄞州区瞻岐镇与东吴镇的一道天然屏障。鹅卵石铺筑的10里弯弯古道,像一条丝带飘忽在崇山峻岭中。翻越大岭古道,不仅能领略大山的秀丽风光、人文古迹,呼吸从山涧林中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品味大岭中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美丽传说,感受旧时瞻岐人翻越大岭的艰辛与无奈,还能体验岭南岭北海洋性气候与山区气候形成的反差。尤其是冬日大雪过后的日子更为明显:大山北面的东吴镇勤勇村还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大山南面的瞻岐却是阳光灿烂,绿意盎然。 

  大岭古道是旧时人们望而生畏的交通天堑。山高、路陡、岭长。尤其是南岭中间东山亭两头的上耸路(最陡处几乎碰到膝盖)和北岭半山亭上下七个“之”字形长台阶是大岭两处“赫赫有名”的畏途,登上岭巅称为“风割耳朵”的山口,更使人有名不虚传的感受。 

  大岭古道又是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遮天蔽日的大树,奇特的山峰岩石,幽深的山涧溪潭,古老的凉亭牌门,金碧辉煌的寺庙宝塔,历代文人墨迹和民间传说等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巨大山水画卷,透射出其500多年古老的历史和迷人的魅力。 

  相传谢氏祖上太公家的牧童在古道开口岩旁放牛,不知不觉入睡,梦见一仙人把他的大黄牛赶进了开口岩石门,石门徐徐闭合,牧童奋力追牛,只拉住了牛尾,因用力过猛,手中仅攥住了一截拉断了的牛尾巴,转而向仙人要求赔牛,仙人笑答:“此牛本从瑶池来,往日红尘若许载,岐山缺少可耕地,如今牵它去耕海。”说话间,大黄牛飞向象山港,变成海中少了一截尾巴的黄牛礁。 

  又传,古时有一个谢姓后生到岭侧棋盘山砍柴,看到两个童颜鹤发老人在棋盘石上对弈,出于好奇驻足旁观,恍惚间感觉山间杜鹃一次次地花开花落。老者下完棋抬头间发现了后生,即劝他赶紧回家,后生回过神来,发现放在地上的柴刀、柴杠已经腐朽,而两老者飘然不见。下山返村,早已物是人非,乡邻不识其人,只知有一太公上山砍柴未归的传闻。真是山上一盘棋,人间逾百年。 

  古道旁狮子岩、虎口岭、象家坪、龙潭坑等,雄伟、奇特的山势地理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虎踞龙盘”、“狮子白象管门”的风水景观。东山亭“大泽龙吟春作雨,前溪虎啸夜生风”的对联,是对龙腾虎啸山形的点睛之笔。古老的慧日禅寺、振古寺等寺庙,青香明烛缭绕烟雾中传来的晨钟暮鼓声,更为大岭古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大岭古道是一部史书,记述着瞻岐人的历史沧桑和世事民情,铭刻着瞻岐人难以磨灭的岁月记忆。 

  旧时的瞻岐,南面是象山港大海,唯有北面大岭古道与外界连接。大岭古道到小白河头航船埠头是瞻岐人的交通命脉线,他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生产、生活日用品、必需品、百货需从宁波或更远的地方运进来。而产出的各类农、林、畜产品、海产品相当大的一部分要运销到宁波甚至更远的地方。各类商行通过河头航船埠头,依托挑夫以原始的方式在古道上挑运搬送。一直到解放后被运输站和供销社改从咸祥用手拉车运送替代。1976年随着咸瞻公路的通车,才有了现代化的运输车辆。 

  大岭古道是民间交往的纽带。大山两边婚配嫁娶,世代繁衍,沾亲带故的;游子返乡认祖探亲的;生计交往中成为朋友的;他们礼尚往来,代代相继,络绎不绝。尤其是在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人们挑着礼担,翻越大岭,或探亲叙旧,或节日团圆,或祭祖上坟。 

  礼担中不乏有透骨新鲜的大黄鱼、马鲛鱼、蛏子、白虾、大白鹅、蹄髈、麻糍、青团、粽子、年糕、大壳笋等节货。通过古道延续着民间古老的民俗民风,传递着纯真和美的亲情、友情、乡情。 

  大岭古道是解放前瞻岐人“讨生活”的路。瞻岐独特的山海地理自然条件孕育了一批除粮食主产外的地方名特优土产。盐、海鲜、棉花、金柑等是享誉大山外的稀罕品,通过古道自产自销。小商小贩也以此为生计奔波忙碌。“穿杠两头尖,拔出现铜钿”是以砍柴卖柴为业的樵夫生活缩影。“上磨肩胛,下磨脚底”则是古道上轿夫艰难度日的生活状态,他们用竹编的元宝篮抬送病人、老人、有钱人过岭。“脚娘肚(小腿肚)当米缸”是瞻岐挑夫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瞻岐人衡量一个后生是否出道,要看他能否把180斤重的货担挑到小白岭下的航船埠头,再从那里挑回相当重量的物资,当天返回瞻岐。从瞻岐出发,要先后翻越瞻岐大岭、小白岭,走过勤勇村、天童街、到达小白河头,共30多里山路,来回一趟六七十里。必须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回家。“一脚不去,一脚不来”,挑夫们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样的苦力。脚娘肚是他们养家糊口的“米缸”,一条扁担、一根朵拄是他们的全部生产工具。古道上也有衣锦还乡的名人,其中有明万历年间的进士谢佩、清康熙年间的武进士谢权、康熙年间被宁波知府和浙江道台联合颁赐“兄弟登科”大木匾的举人谢左垣和谢国威等。 

  “上山靠气劲,下山靠脚劲”是人们对翻越大岭古道,尤其是负重上下大岭的切身感受。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瞻岐人的主要燃料源自大山,可以说,凡是60岁以上的大多数瞻岐人都到过大岭的大山中砍过柴。他们根据各自的体力挑着100多斤至200多斤的柴担过大岭,上岭粗气直喘,下岭战战兢兢。特别对于那些不经常上山的人来说,更是上坡上气不接下气,脸红脖子粗,下岭“两腿弹琵琶”(指双腿颤抖)、“三步一拜”(指走不了几步要停一停),可谓是“惨不忍睹”。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燃气的替代,没人再上山砍柴,大山才真正实现了封山育林,回归自然生态,一年比一年繁茂。 

  2003年10月,新建成的宝瞻公路从瞻岐大岭的大山底下穿越而过,正式通车,天堑变通途,圆了瞻岐人祖祖辈辈的梦。从此再也不用为生计翻越大岭。大岭古道随着交通道路的现代化,城乡公交的全覆盖,私家车的普及,彻底失去了交通功能。它一度被人们遗忘,废弃,甚至荒芜。但很快又以它巨大的魅力华丽转身,从人们心目中由交通天堑、畏途转型为文化、体育之岭,观光赏景、强身健体的向往之地。它同时还与象山港海堤,象山港大桥,荒屿山、黄牛礁、洋沙山等众多滨海景观完美合璧,相互生辉,组成了独具一格的瞻岐山海美景旅游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瞻岐人以及周边地区人们前往。或独自爬山健身,或举家登山探幽,或结伴游山玩水,尤其是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饱经500多年岁月风霜的瞻岐大岭以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焕发出新的耀眼光芒,以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继续延续着她的传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