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娱/综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白礁I号”沉船发掘昨启动

计划7月出水,10月在港口博物馆展出

  □记者 金晓

  

  清代道光年间,一艘满载着青花瓷、紫砂壶和宁波特产梅园石的木质商贸运输船刚从宁波港始发,就不幸在位于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触礁沉没。2012年,随着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水,这艘被命名为“小白礁Ⅰ号”的沉船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惊喜,而且还有很多谜团。而要解开这些谜团,让“小白礁Ⅰ号”重见天日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昨天上午,宁波北仑满洋船厂码头上,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主工作船———“满洋2004”号工程船乘风启航,这意味着“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在接下去的两个月时间里,“满洋2004”号将带回“小白礁Ⅰ号”,让这艘在海底沉睡了100多年的商贸运输船呈现在公众眼前。

  沉船计划7月中旬前出水

  “小白礁Ⅰ号”位于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埋藏在水下约24米的幽深海底。沉船在2008年的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9年实施了重点调查和试掘,2011年进行了遗址表面清理,2012年基本完成船载文物发掘。迄今为止,“小白礁Ⅰ号”已出水文物606件,主要有品相精美的青花瓷,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来自日本、越南的年号钱币,西班牙银币以及成列的石板材等水下遗珍。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长姜波表示:“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小白礁Ⅰ号’是一艘非常重要的沉船,此次对船体进行打捞将在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方面,宁波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的始发港,这次项目的实施将对研究宁波的海外贸易具有很大的意义。”他还表示,在实施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将首次在发掘工作中检验《水下考古工作规程》,从中积累的发掘经验有可能成为今后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样板。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昨天介绍说,整个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计划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其中6月上旬计划完成船体以上堆积的清理,6月中旬计划完成船体保存状况资料采集,7月中旬前计划完成船体起吊出水、船板测绘和现场文物保护、包装、运输等工作,计划于7月20日左右结束海上作业返航。

  部分水下考古设备国际领先

  姜波介绍说,该项目主要是对船板进行水下测绘、拍照、打捞,然后移到位于港口博物馆内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实验室里进行保护和修复。“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为了文物(指‘小白礁Ⅰ号’)筹建了港口博物馆,这样文物出水了就能直接进入实验室进行修复。此前的‘南海1号’也是建了一个博物馆,这是第二次。”

  毫无疑问,“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将面临不少困难。“由于‘小白礁Ⅰ号’运了很多石材,而海床底部比较坚硬,导致船体有一部分已经散掉了,所以需要经过测绘后再打捞上来。”姜波说,“为此,我们已从北京调派了一大批水下考古专用设备、潜水专用设备等,而且有一部分设备是国际领先的。”

  该项目领队林国聪介绍说,在具体的打捞过程中,他们将按照国际通用的方法,先将“小白礁Ⅰ号”船体按块拆开打捞,然后进行脱盐脱水等处理,再进行加固使之能成形,最后进行复原。他还透露:“今年10月份,港口博物馆内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将有一个专题陈列,叫‘水下考古在中国’,其中就有对‘小白礁Ⅰ号’出水文物、发掘场景的展示。还有一个沉船修复室,公众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我们的工作场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