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年历史的古城门,迎来送往一代代商丘人。 记者 胡龙召 摄 |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第十四站·河南省商丘市 □记者 梅薇 商丘,大运河必经之地。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而商丘是当时东方的重镇,从国都赴东部、东南部等地,商丘是交通要道。古人评价商丘说:“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 如今,北方的大运河多数已经掩埋于地下,只是曾经忙碌的交通枢纽依然给沿河城市留下了诸多印记,有些则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唯一一段“活着”的运河种上了莲藕 这个季节,商丘很干燥。车子驶过,尾部都会卷起一层黄沙。 一路向前,道路两旁目光所及之处,几乎都是一望无际的麦子。此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有风吹过的时候,一垄一垄的麦穗便翻起了金黄色的麦浪。偶尔见到泛着绿色的小河沟,都会让人惊喜地评论一番:“难得啊,终于见到水了。” 这一切,甚至让人一度怀疑,这里真的曾经是大运河流经的地方? 我们在一个叫武庄村的地方驻足。经过一段只容一辆车经过的狭窄水泥路,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便是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内心于是生出几分感慨:原来这个一经发掘就震惊世界的宋代古码头,就“隐藏”在这么一个小村庄内。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流经商丘的大运河通济渠段的美好描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白居易的《隋堤柳》:“西到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只是如此美景,却随着大运河被改道的黄河淹没,遗憾地消失了。2008年,随着考古发掘,被掩埋千年的大运河码头遗址重现人间,也算给了这段历史一个交待。 如今,大运河码头遗址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座月牙形的夯土码头,只有夯土层里层层叠叠的碎砖青瓦,还能让人回味昔日大运河的滔滔流水和点点帆影。 大运河商丘段现在只剩下一段活态大运河,就在夏邑,一位夏邑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段唯一的“活着的运河”位于济阳镇街西的省道北侧,长约2000米,人们在这段古运河里种上了莲藕,这在北方并不多见。“眼下正是荷叶飘香的时候吧。” 古城里的老街有着自己的慢节奏 如果要说大运河对商丘这座城市的影响,就得去商丘古城寻找。 唐代时商丘是东方的大都市之一,诗人杜甫、李白等曾慕名到商丘游览,并对当时商丘的繁华大加称颂。杜甫在《遣怀》诗中写道:“昔我游宋中,为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见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伴天下,主客多欢娱。”李白在《梁园吟》中吟道:“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正是大运河促使商丘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据说,当时,城内街道宽阔壮观,住着多达九万户居民,按每户五六口人计算,城市人口有四五十万人。随着大运河的废弃,商丘古城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是这座古城,依然有很多让老商丘人骄傲的地方。 走进古城南门,姜大爷的摊位就在左侧第一家,卖些小玩具、饮料,也给这里常见的交通工具———三轮电瓶车提供充电服务,“一元钱一个小时。”老人说,他们世世代代就住在商丘古城内,“这座古城下,可是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呢!” 如今的商丘古城即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距今500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古城里的老街,保留着自己特有的节奏:古旧、缓慢、悠闲。老街上鲜有打扮时尚的年轻人,偶有一个穿着超短裙的时髦姑娘,袅袅地从老街走过,就会吸引诸多目光,就连坐在轮椅上的老人,都会偷偷地瞄上几眼。 王自山在老街经营着一家理发店。这家叫“中山”的理发店内,只有一把理发椅,头顶一个看上去有些年头、布满蜘蛛网的吊扇,悠悠地转着。有位老主顾来找王自山,见店内已有客人,就道:“我过会再来,别关门哦。”王自山拖着长调回答了一句:“好嘞。” “我这门手艺,可是有30多年了。”这30多年里,王自山没有转出过古城。他递给记者一张名片,名片背面上书“专业理发、刮脸、焗油”。“以后这里的店面都要拆迁,造起统一的仿古建筑。”自己的理发店今后要搬到哪里去,王自山眼下还没有打算,“这回可能真要离开古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