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娱/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第十六站·安徽宿州

“运河人家”能说出许多运河故事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小组在泗县的运河故道边。

  

  □记者 梅薇/文 胡龙召/摄

  

  泗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公元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的运河共有四段,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其中安徽省境内的运河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起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就不得不提泗县。隋唐大运河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今已淤塞,基本变成了“死”运河。而贯穿泗县的运河故道,却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遗留下来的不多的活遗址,虽不能通航,却从未干涸。

  家住运河边

  捕鱼、摸螺蛳只是玩玩

  泗县曹苗村就坐落在运河畔。古运河在这里绵延数千米,绿色浮萍铺满了水面,不远处的几只鸭子正悠闲地划着水。

  76岁的苗大爷正挽着裤管,站在运河里拉网。一网上来,上面竟挂着数十条鱼。鱼不大,一条条大拇指大小,阳光下,闪闪发亮。苗大爷说,他们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运河边。我们提出,去他家坐坐。大爷爽快地应了一声:“管(当地话,意为可以)。”

  苗大爷家离运河不远,走几十步拐个弯就到了。家门口晒着一簸箕的小鱼,这些小鱼正是从运河里捕捞上来的。这里的人吃这类小鱼,都是晒成鱼干,然后用辣椒爆炒,就着饭吃,亦或裹上一层面饼。这种吃法并非泗县独有,但泗县人对它却异常钟爱。陪同我们的大运河(泗县段)保护申遗工作办公室的张伟说:“这些小鱼如果晒得够干,可以放上一整年不坏。”

  尽管在运河边生活多年,但这里的人并不以运河为生。就像苗大爷所说,“下河捕鱼只是玩玩”。兴致来了,撒网捕些鱼,或者摸点螺蛳,纯粹只是给自己换换口味而已。

  枯河头、哭活头,是同一个地方

  在运河边生活多年,苗大爷也知道关于运河的不少典故,他操着浓重的皖北口音说:“隋炀帝下扬州,小米稷子拌香油。”

  这句话在当地流传极广,从张伟嘴里吐出来,语速极快。多说几遍,像极了绕口令,“这其实是我们当地的一个传说。”

  据说,隋炀帝乘舟东下扬州,行至泗县境内的枯河头,因水涩舟止,不得不“纳粟行舟”,即在缺水河段用小米稷子拌香油铺于河底,两岸由人拽船而进。

  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张伟笑了:“这恐怕是无法考证的了。”

  枯河头的传说可不止这一个。张伟说,当年虞姬自刎身亡后,悲痛不已的项羽把虞姬的头颅割了下来,而把虞姬的身体草草掩埋。虞姬的头最后被项羽葬到了枯河头,“所以枯河头又叫哭活头。”至于虞姬的身体,就掩埋在了隔壁的灵璧县。灵璧县境内有个虞姬墓,是安徽省的重点保护文物。

  走进运河故道的亭子,很有一种穿越感

  泗县境内的运河故道长28公里。这条古运河,隋时名通济渠,唐朝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为漕渠,后改为汴河。当地人称之为“古汴河”或“小汴河”。

  沿着运河继续走,站上运河故道一端的亭子时,忽然有了种奇妙的感觉。亭子往西就是运河故道,这里几乎完整地保留了隋唐大运河的原始风貌,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而站在亭子往东看,这里的运河则被新濉河占用,虽已不复当年的面貌,但依然有着动人心魄的美景。这里水面开阔,两岸是连绵起伏的金色麦浪,一阵阵风吹过时,还能闻到浓郁的麦香。于是,站在亭子中,恍惚间,自己似乎在古与今之间穿梭。

  千百年来,当地老百姓都是用运河水来灌溉庄稼。张伟指了指运河故道边上的一块三角区说:“这里的麦子收割完后,会种上青萝卜。”泗县曹苗村的青萝卜很出名。“口感好,甜、脆、多汁,可以当水果一般生吃。”至于是否和用来灌溉的运河水有关,张伟终究是没有研究过,但他骄傲地说:“我们运河的水质是相当好的,这可是得到大运河申遗国际考察专家肯定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