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頔塘故道边的“百间楼”。 |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第二十三站·浙江湖州 □记者 金晓/文 王鹏/摄 湖州,大运河流经之地。千百年来,运河水在此衍生出了交错纵横的水系,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黄金水道”,带动了一个个沿岸村镇的崛起。这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南浔古镇。 这座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古镇,曾因出产被誉为中国蚕丝之精华的“辑里湖丝”而扬名世界,并走出了一批丝商巨富。如今,一座座中西合璧的丝商旧居成了南浔古镇的独特景致,而关于“辑里湖丝”,关于古镇昔日繁华的传说和故事,依然在南浔人的口中流传。 百间楼因“斗富”而建 说起南浔古镇,就不可不提頔塘故道。“頔塘故道是南浔古镇的母亲河,也是古镇的命脉。”南浔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陆剑介绍说。 頔塘故道是大运河的支线,它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頔塘故道不仅是通往京都的要道,还是通往上海的要津。南浔的“辑里湖丝”就是通过頔塘故道经上海运抵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南浔古镇的北面开辟了一条新航道,这条历经沧桑的故道得以保留。 走近頔塘故道,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质朴而宁静的景象:砖石护坡和花岗岩驳岸的河道里,运河水缓缓地流淌着,河埠头有居民在洗菜洗衣服,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成排而立,只是大多关着门,显得很安静。 临河骑楼相接,成片廊檐相通,绵延400多米的“百间楼”在故道两岸的民居中十分醒目。关于“百间楼”,有一个“斗富”传说:明代,南浔出了一位尚书叫董份,董份的孙子娶妻,女方家十分富有,称将有100个陪嫁丫鬟跟随新娘来董家,问董家是否有足够的房屋让这些丫鬟住。对此,阔绰的董家豪气地表示新娘子只管放心嫁过来,房屋肯定够陪嫁丫鬟们住。随后,董家就在这頔塘故道岸边建造了近百间房屋,“百间楼”由此诞生。 “辑里湖丝”曾是皇家用品 南浔古镇是江南闻名遐迩的“丝绸之府”,明清时期,由于蚕桑业和手工缫丝业发达,依靠頔塘故道的交通便利,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十字型城镇格局。清末民国初,作为蚕丝精华“辑里湖丝”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南浔古镇一跃成为江南雄镇。当时民间有个说法,“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形象地说明了南浔的富庶。 “辑里湖丝”因产于南浔古镇辑里村而得名,具有“细、白、匀、韧”等特点,是丝中极品。“明代时,有两位出自南浔的官员向皇帝极力推荐家乡的‘辑里湖丝’,从那时起‘辑里湖丝’就成了御用品,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凤衣都是用‘辑里湖丝’做的。”陆剑介绍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辑里湖丝’开始走出国门,扬名世界。”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浔古镇产生了百余家丝商巨富,都是靠“辑里湖丝”发家致富。“当时这些丝商的财产总额相当于清末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夸张!”陆剑说。这些丝商在与外商的贸易中,不仅获得了经济利益,也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如今,在南浔古镇已难寻丝商后人,但丝商们留下的一座座中西合璧风格的旧宅依旧矗立在頔塘故道两岸,成了南浔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