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竹制花器 |
□刘英杰 传统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岁月风化和风霜砥砺,尽管高古器物遗存不多,使人们难以窥见那些精湛高妙的古代竹编工艺,但从其他艺术品的罅隙里依然可以闪现其久经传唱的曼妙芳姿。 从某些程度上说,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形成与竹编便有着密切的关系,先人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胎,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味道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岁月流转,尽管陶瓷工艺成为一个时代最为精绝的艺术品,但竹编工艺并未凋零,而是以更加奇巧静谧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美丽与柔韧。从秦汉到唐宋,尽管出土器物中因材质局限我们难以得见竹制品,但从其纹饰及垛堞中不难发现它参与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高昂与低落。延至明清时期,应该说这个时期不但是瓷器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竹编工艺最为精彩绝伦的时期,苏浙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苏浙一带出现了竹篮、花器等陶冶生活情趣的装饰品。 笔者曾见到一件清末花器,包浆漂亮,器形优雅,分内外两层,外层有双系,内层为一多棱型竹筒,不但整体增加了花器的重量,而且使得花器在优雅静谧之外,又多了一份从容和庄重。此花器应该是苏浙一带的制品,底部刻有名款。苏浙工艺品名款虽不时有贡品,但多数为民间手工艺人作品。因此到底是何处所作,尚不明了,因为苏浙一代以竹编名闻后世的便有丹阳、东阳、益阳等地。 无论如何,它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遗珠在野的荣光。这件花器所体现的高超技艺、独特风格、优美造型,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精细编织与典雅色彩、劲节之竹与魅影之花、硬朗与柔美的组合,给人以相得益彰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