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姆·亨森 |
|
工作人员在仔细雕琢怪物玩偶。 |
《芝麻街》、《哈利波特》、《101只斑点狗》、《忍者神龟》……这些耳熟能详的儿童影视名作,有什么隐秘的共通之处? 答案是“吉姆·亨森怪物商店”,一个专门打造各种古灵精怪、栩栩如生的玩偶和“怪物”的工作室。荧幕上,那些会“卖萌”、“耍帅”、“搞笑”或“吓人”的“非人”角色之所以如此精彩生动,背后是一个工作团队的非凡想象、创新设计和精密制作。 玩偶大师上中学时就痴迷木偶制作 亨森怪物商店的创始人是美国已故知名玩偶大师吉姆·亨森。他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上中学时开始痴迷木偶制作。 1958年,吉姆在纽约创办一间工作室,取名为“提线木偶”,致力于木偶形象创意和制作。上世纪70年代,他的工作室与儿童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合作,创作了科米蛙、猪小姐、福滋熊、冒失鬼等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布偶形象。吉姆也因此名声大噪,被称为“玩偶大师”。 1979年,他在伦敦一家邮局仓库里新建一个工作室,取名“吉姆·亨森怪物商店”。他和工匠、技师们潜心研究和试验,开发制作木偶的新材料和操控系统。1982年,他与人共同执导的奇幻题材木偶电影《夜魔水晶》上映,引起轰动。片中没有真人露脸,演员全是由吉姆工作室打造的大型木偶,而主角和主要配角的操控均由吉姆和另一名导演亲自完成。 随后,吉姆陆续推出多部木偶影片,如《魔王迷宫》《说书人》等,两次获得艾美奖。 打造怪物是个充满想象不断调整的过程 1990年,54岁的吉姆因病逝世,名下公司和工作室由儿子布赖恩接管。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网站Gizmodo记者布伦特·罗斯在参观位于加州的工作室后感叹:“进入这里,仿佛揭开童年梦想的幕布。建筑师们正忙碌工作,拉线、布景、制作那些经历数十年依然令你印象深刻的角色。” 怪物如何诞生?首先,任何怪物都始于设计者头脑中的想法,它或许来源于某本漫画书里的角色,或许是凭空想象出的某种形象。在画出怪物身体和面部后,设计者需要继续想象和绘制这一新“物种”的“表现能力”:它可能做出什么面部表情?会哪些动作?这对怪物的最终成形至关重要。 然后是制造怪物模型。工作人员用粘土制造出怪物头或身体的模具,然后加入橡胶或泡沫胶乳充当肌肉。怪物的骨架通常用轻巧的铝制成。筋腱、韧带等看不见的部位则由机械臂、传动装置和线缆等代替。 接下来,是让怪物动起来。制动引擎通常经由怪物的脖子,安置在其体内。在遥控器指挥下,引擎带动机械臂和线缆,使怪物做出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如果怪物的动作表情过关,工作人员会给它添上皮肤、毛发、皱纹等,然后进入最后一步:排演。工作人员必须花大量时间操控怪物,让它根据剧情和角色设定操练不同动作和表情。制作期间,设计者会关注怪物的优势和缺陷,不断调整和修改细节,最终实现“完美演出”。 借助数码科技不断创新 多年来,对怪物制作的专注和精益求精,使得亨森怪物商店在业界一直享有盛名,它出产的怪物们也在各种舞台上大放异彩:参演电影《忍者神龟》《小猪宝贝》《101只斑点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宿醉》等,是大量电视剧、商业广告的主角。 谈及怪物商店的成功秘诀,公司董事长布赖恩强调两点,一是逼真,即把怪物形象做到极致,最好到仿佛“你割它一刀,它会流血”的程度;二是“自发性”,即怪物的动作和表情设计要自然、不生硬,能配合协调。 布赖恩说,过去,操作一个木偶或布偶需要好几个人配合。为实现一个面部表情,需要一人操控木偶的视线,另一人负责眨眼,还有一人控制眉毛。每个表情和动作都要求成千上万次的排练配合,难以实现“自发性”。 为解决这个难题,亨森怪物商店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了一套“表演控制系统”,让一个人能同时操控木偶所有的面部器官,还能兼顾配音。这个系统包括一个操纵柄和一副手套,输入32套表情模式程序。操纵者只需戴上手套、用操纵柄比划一个动作,就能让木偶做出一套“综合表情”,例如头向后仰起,眉头同时皱起。 如今,随着电脑动画和数码三维技术的发展,亨森怪物商店也进军这一领域,开发出一套新的表演控制系统软件,将实体怪物的表演与电脑动画技术结合。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