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起,各地开始陆续公布2014年全国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新一轮引人关注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而自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实行的“分批次录取”高招方法也再次引起讨论。 “考而不上”为哪般? 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每年全国有大量的“准大学生”因录取结果不理想而放弃进入大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考而不上”?网友的感受或许很有代表性:“高考志愿填报真是复杂,研究了两天还是迷迷糊糊。看似分批多次填报,有了更多机会,实则还是步步惊心。第一志愿没录取,二、三志愿的重点院校也不要你。人品好的,或许能勉强挤个补录;人品一般的,降档录取;衰到贴地的,只能服从调剂,扔到哪里是哪里。” 而导致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分批次录取”的高招办法。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在生源规模下降、就业形势及当前录取制度的影响下,2013年全国多数二、三本院校招生计划均未完成,一些偏远高校和农林院校甚至无人问津。即便勉强招录的学生,也大都是调剂过来“混口饭吃”。 “分批次录取”造成录取机会不平等 目前我国的高考录取基本都采取实行了30多年的“分批次录取”的方式,只是在录取批次数量上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以设置5个批次的省份为多数,具体排序依次为:本科提前批录取院校、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和专科批次。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建议取消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他认为,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一“指令”性质的录取制度,造成了高校失责、学校分层、生源固化等问题,也直接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质疑。尤为明显的,是录取机会的不平等。“高校根据现有规则,下一批次的院校必须在上一批次院校完成招生后才能录用学生,这剥夺了学生同时广泛选择学校的机会和权利。”王战说。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也在两会期间发声,认为目前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公共资源配置的特征。 因此,高考分批次录取改为“同批次录取”,或许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让所有高校,包括公立大学、民办大学、高等专科院校以及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站在一个平等起点上,各类学校凭借自身的办学实力和教育特色吸引优秀生源,通过科学的招录程序来确保招录过程的公正、公开和公平。”王战说。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必由之路 录取不分“三六九等”,并不代表着招生“一窝蜂”“一锅粥”。而是要促使高校用办学特色和不同的功能定位来吸引生源,实现“单一”到“多元”的综合评价。 “高考改革的核心,应是评价制度的变革。”上海闸北区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说,目前教育领域已基本达成三项改革趋势性的共识,那就是:高考成绩只是评价标准之一而不是唯一;高考录取要体现高中阶段学业水平;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高考录取刚性标准与多元评价的有效结合。 然而,也有家长担心,在社会诚信体系尚不足以支撑改革有序推进的背景下,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如何避免潜在的不公。“改革方向是好的,但如果掺杂了‘人情’,可能就会越改越偏。比如在高考分数与高中学业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谁说了算?又比如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规范,以学校自律为主,难以服众。”沪上考生家长薛先生说。 针对质疑,教育主管部门的角色转换和社会第三方监督机构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角色要从‘录取线把关’转变为‘程序把关’,对高校预先申报的招录方案进行审核、检查,加强对录取过程的透明度监督,受理考生申诉。”王战说。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校、学生的双向选择。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说,为何美国的高教招生制度令人向往?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双向选择的录取机制,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更充分的自主与尊重。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