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休闲·声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2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哥斯拉》:
惊天灾难,谁之过?

  □冷 枫

  

  关于“哥斯拉”的电影,最早产生于1954年的日本,当时著名的特摄片导演圆谷英二因受到了“金刚”形象的启发,设计出了后来具有世界知名度且人气极高的超级怪兽“哥斯拉”。巧合的是:日本导演本多猪四郎因目睹过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的广岛那人间地狱般的惨状,他便将这种宛如末世的真实场景放置进了第一部哥斯拉影片当中,从而也让1954年版的《哥斯拉》奠定了其在日系怪兽影片中的坚实地位。然而,彼时的哥斯拉还站在人类的对立面,是一种恐怖的存在。这以后至今,全世界共有28部哥斯拉特摄电影问世。其中又以1998年罗兰·艾默里奇那部最为著名。然而时过境迁,这次暑假档上映的新版《哥斯拉》算得上是一部致敬之作,也是一部纪念之作———到今天,“哥斯拉”已经60大寿了!

  怪兽电影的拍摄主旨不外乎突出特效,震撼视觉,塑造惊悚氛围,突出怪兽的神秘感和危害性,赞美人类在灾难前的英勇智慧、顽强仁爱等主旨。但本版《哥斯拉》似有些“四不像”。片中这个身形酷似暴龙(史前动物恐龙中的一种),依靠吞食辐射长大的怪兽有着粗壮的上肢,能够直立行走,背后布满尖锐剑刺,浑身覆盖粗犷皮肤,口中还会喷射火焰的今日之哥斯拉,在1954年原版躯壳之下已有了不一样的“内在”。它并没有被突出具有摧毁一切的破坏力,甚至剧情急转直下后,哥斯拉最后还充当了打怪的奥特曼,当了一次保护神。在该片中,导演对哥斯拉的定位是比较中性的。一方面,这个巨型怪兽是原生态大自然中庞大野兽的代表。人类出于本性要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哥斯拉当然不会同意如此,这也就注定了它势必不是人类之友。而另一方面,鉴于这样的怪兽电影还得吸引一部分儿童观众,所以,导演最终会给哥斯拉一次选择立场的机会。在该片中,哥斯拉就将破坏自然、危害人类的MUTO(另两只怪兽)给彻底摧毁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的立意于矛盾中也自有它的不俗之处。 

  很多观众认为,新版《哥斯拉》有些名不副实:片中正面呈现哥斯拉与MUTO大战的激烈场面只有结尾部分,且就打斗场面而言也比观众预想的要“温柔”、“节制”得多,采用的是远景拍摄,烟雾迷茫,亦真亦幻,要不是有大量强光来照射背景,还突不出这只高达108米、体重9万吨巨兽的宏伟之姿态。导演给哥斯拉的近景也多是局部特写,在角度上有不少明显投机取巧的地方,况且即便是这样偷工减料的拍摄,总共算起来也不过十多分钟时间,这让冲着观奇和猎奇而来的观众们颇感意犹未尽。除此,人们还抱怨打酱油的人类戏份太多,抱怨片中设置的无用桥段简直就是乱入,抱怨本来可以更为凝练的灾难主题,因导演的散漫安排,显得形散神也散……但笔者以为,导演并非全无匠心。如果说大多数灾难片强调的是泼天灾祸来临时人类所接受的种种考验,展现人类最终同仇敌忾的伟大情怀,那么这次《哥斯拉》倒是一味刻画怪兽的形成、来临和肆虐,并于草蛇灰线间,似隐似现地批判了人类的狂妄和自以为是。在这个貌似文明昌盛、科技发达的现代世界中,固然还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但这也和人类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短视有关。同样,片中MUTO横行肆虐的根源结点也在人类这里:没有日本科学家一意孤行地“养兽为患”,没有后来本欲将其摧毁,却事与愿违地将它激活;没有人类自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的执念,没有强烈的征服欲和好奇心屡屡作怪,一切便不会失控,也不会酿成一场惊天骇地的灾难。所以,尽管《哥斯拉》中的生灵涂炭皆为假设,皆为影像,但对于现实却具有异常深刻的警示和讽喻作用。

  导演对被哥斯拉消灭的那两只反派怪兽,也赋予了浓郁的悲情色彩。MUTO一家和80后们所熟悉的日本电视剧《奥特曼》里十恶不赦的怪兽是有区别的。与其说MUTO是死于邪恶,不如说是死于毫无悬念的优胜劣汰,死于比自己更为强大的一种自然力量。

  这一次的怪兽“哥斯拉”,不是灾难之源,而是拯救之星。而MUTO则是自然对于人类随心所欲破坏的一种报复象征。现实中,我们没有任何侥幸能获得“哥斯拉”的援助。说到底,导演想要表达的也许仅是一句问话:灾难从何而来?灾难的造成究竟是谁之过?当然最后还可再补一句:对不起,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哥斯拉!它的善恶无从分辨,它也不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万民,临去还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来,一切就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既自负又自省,既软弱又坚强,既愚蠢又聪明的人类本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