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河口县的景观长廊已开始拆除。 新华社发 |
一个耗资2.7亿元的建设项目,仅仅建成3年之后又面临被大部分拆迁的命运。位于云南省河口县滨江路沿岸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近来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当初为什么要建设?建设之后运转如何?如今又为何拆除?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前往云南河口进行了调查。 花2.7亿元打造“边境明珠” 政府文件让工程“殒命” 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的河口县是一个瑶族贫困自治县。“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就位于滨河路河堤一侧。按照河口官方提供的资料,从2009年11月项目一期动工建设,至2011年2月三期验收,整个项目建设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共有150套法式风格的商业用房,建成后曾被当地誉为“边境明珠”。 这个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作的项目,总投资达到2.7亿元。在项目二期经营着一家冷饮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商铺绝大多数是业主租的,每年的租金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生意比较好做。” 然而,这个很好做生意、群众较满意的地方,大型挖掘机已经隆隆地开进开始了拆除工作。 政府文件让工程“殒命” 为何刚刚使用3年多且运行状况良好的项目要被拆?按照河口县的解释,“沿河商铺严重影响了沿岸的景观,成为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于是,“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将被“改造提升”,2014年5月23日,河口县对第一批协议拆迁的14套房屋进行拆除。 河口县住建局副局长刘建雄称,拆迁补偿将按照购房款1.2倍进行计算,但具体的补偿标准还将开听证会商议。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拆迁和补偿费用预算将达到3亿元左右。 2.7亿元基本打了水漂,如今又要再花费3亿元,记者在采访中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当初的规划如此短视?城建部门的规划有没有站在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量?如果当初的规划存在问题,是不是要有相关人员接受问责?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