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段难忘的行走一条永远的运河

  采访小组在郑州河洛会流处

  让人欣慰的是

  很多地方都在保护运河

  □记者 金晓

  那10天,我跟随全媒体行动团队,走进了苏州、湖州、嘉兴、杭州、绍兴等5座运河边的“江南水城”。在一处处历史文化遗迹的寻访中,在专家的介绍讲解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孕育了灿烂文化、繁荣了无数沿岸城镇的大运河,也是一条饱经岁月沧桑的大运河。

  每到一处,沿河居民对我们说的最多的是10年前、20年前甚至于更早时候运河水的清澈模样,还有当时河岸边房屋林立、船只泊满岸的景象。而对于当下和未来,他们透露出的是对大运河能得到更多关心和保护的期待。所幸的是,一路上,我们看到改善运河水质、保护运河历史文化的行动已在很多地方展开。

  杭州对大运河的整治和保护工作已开展了10年。在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上,我们看到几十米宽的河道上碧波荡漾,岸边一幢幢清朝和民国时期保存至今的建筑开出了茶馆、咖啡馆、药铺等,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在昔日的“天下粮仓”富义仓,我们看到一间间仓库依旧,不同的是里面入驻了一家家设计和文化公司,有了新的生机;在杭州古城门凤山水城门,我们看到的是巍峨的城门、记录城门往昔繁华岁月的石雕和静静流淌着的运河水,如同一幅雅致的中国水墨画。

  湖州新市镇,这个京杭运河过境的古镇,已有17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着3000多米长的古河道、14座古桥和近百处名人故居、商贸建筑和古代民居。新市镇的文保人员告诉我们,他们查阅历史记载、寻访住户,制作了一份备忘本,记录了每一座沿河建筑的历史,为大运河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

  这些举措或许并不是最完善、最佳的,却切切实实地对保存大运河的“历史记忆”起到了效果。如今,大运河申遗成功,希望保护大运河的措施会越来越多,让大运河重新焕发出活力,让运河边的遗迹展示出文化传承的魅力。

  不仅仅拍运河

  还拍下运河人家饱经风霜的脸

  □记者 胡龙召 

  行走大运河的出发前夕,我做了一个梦,这个梦真有点穿越的感觉:900多年前,当西门庆在楼上推开窗户,映入他眼帘的不仅仅是街上的小娘子,还有一片川流不息的船只与波光粼粼的河面……梦醒后,我想,那一片船只与河面,应该是京杭大运河吧。

  从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到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再至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浩浩荡荡的大运河作为活着的人类遗产,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在运河申遗期间,作为摄影记者能够走近它,心里自然有许多期待。

  这次采访,我走的是大运河隋唐段,从河南安阳、鹤壁、郑州、洛阳、商丘,再从安徽淮北、宿州,后到江苏宿迁、淮安,一路下来,我把镜头更多聚焦在运河边百姓的生活现状,试图让自己的视角传递出些许的生活温度。

  河南滑县道口镇是因运河而生,又因运河而荣的一个古镇。那天,我们漫步道口街巷,总感觉有一股扑面的尘埃感萦绕不去。虽然这里没有了当年人声鼎沸的景象,但潺潺流淌的运河水依旧。76岁的缑金玉在古镇上守着一家茶馆,老人云淡风轻的脸掩不住八面玲珑的江湖气质。她从小生活在古镇,在她的记忆中,以前运河水面宽阔,南来北往的船只都从这儿经过。她说:“自从运河上没了船,镇上就慢慢不热闹喽,茶馆也冷清了。现在,孩子们都在安阳城里工作,他们不让我回镇里继续开茶馆。而我一离开茶馆,心里空落落,像丢了宝贝似的,我不想让我爸开起的茶馆断送在我这代,于是就回到这里,守着这份家业。”

  与缑金玉一样,洪泽湖里打鱼为生的李广翠,运河宿迁段跑运输的马幸福,商丘古城的剃头匠王自山……一张张朴实的面孔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定格在我的镜头中。半个月的走访,我无数次被他们所感动。我想,运河边的百姓其实和运河早已融为一体了,那熟悉的街巷、熟悉的河水、熟悉的乡音,伴随着他们每一天的日子,就像流淌千年的运河水,带着一缕茶香,清淡而悠远。

  纸上得来终觉浅 多走走运河吧

    □记者 顾嘉懿

  我有幸搭上了“行走大运河”的末班车,参与的是最后三天大运河宁波段的采访,走了余姚丈亭老街、斗门、慈江大闸、夹田桥、小西坝、庆安会馆等遗产点。

  行走前,我曾在大运河宁波申遗办公室采访邬向东,感受颇深。“在中国大运河整个体系中,我们宁波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杭州湾受海潮影响特别大,“历史记载,钱塘潮最高潮差有9米”。另外,“杭州湾下面都是暗沙和滩涂,船害怕搁浅,根本不敢开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宁波的重要性就出现了,“宁波是内河航运最重要的出海口,为大运河提供了河海联运、接轨内外贸易的黄金水道与优良港埠,是大运河连接世界大通道的南端国门”。

  申遗办的四周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地图,邬向东边讲边“游走”在这些地图中间。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洋流、季风对宁波港航船的影响,并列出了更多“参考书目”,如《宁波港史》、陈桥驿先生的《中国运河开发史》和“宋元四明六志”等等,“看过这些再加上实地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宁波河道体系的特征和宁波港的地位”。最后,邬向东语重心长地说:“不是说这次报道完了就完了,以后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你们在写稿子的时候要有必要的理论基础……”我感觉仿佛回到了校园时代,有太多东西要学习。

  在大运河这份世界遗产面前,扪心自问,我们了解它吗?经过三天时间走过大运河宁波段后,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一定要去实地看看,走过一遍才能有感性认识,知道运河从哪来、到哪去,这是之前看多少遍文字都记不住并且想象不出来的。而走过之后,再看到相关文字,自然会生出一种亲切感,所有的一切就都对上了。后申遗时代,文保部门提及最多的词是“压力”,在保护和治理过程中,每一段有每一段具体的情况,牵涉到水利、交通等不同的部门,以及沿岸居民实际生活情况,可谓任重而道远。

  新闻背景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于4月24日策划推出“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这是宁波在大运河申遗中的一项重要行动,也是推广宁波城市形象的一次重大策划。在2个月的时间里,在集团党委、编委会的领导和指挥下,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和中国宁波网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来自三报一网的20余名记者分批赴中国大运河27个申遗城市,深入各城市的运河遗产点段,开展联合采访和公益宣传活动。整个行动行程1.5万公里,采访了20余位国内知名的运河遗产专家和100多名沿河居民,连续刊发了130多篇报道,深入挖掘、传播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呼吁全民参与到运河遗产的认知、保护和传播中来,让遗产保护理念成为一种价值观,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效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