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休闲·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9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读《论语》

  □李蓓莉

  

  做学生时读《论语》,有太多的目的性,正襟危坐式的阅读反倒成为一种负累。也许是《论语》记录孔子言行过于精练,粗略的阅读实在无法领会其中精髓。那些年记忆里的孔子,是一个宽袍大袖、方额广颐的老夫子,是一个极力维护统治者利益、终日板着面孔教训学生的道德说教者,固执而偏狭。

  如今再读,第一次从内心里亲近孔子,试着触摸孔子言行的温度,追寻他温暖的足迹,竟读出了别样的滋味,仿佛听一个老头子在那里慢条斯理地讲课:讲孝义、讲礼乐,与他的弟子们谈人生、谈学习。

  所谓圣人孔子,其实是一个凡人。这个老头,亲切得如同邻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家闲居,整齐而干净,闲适而和乐。“亵裘长,短右袂”,是为做事方便。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喜欢喝酒,“唯酒无量,不及乱”。他喜欢音乐,特别喜欢舜时乐曲《韶》,大赞其至善至美,“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本是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啊。他喜欢唱歌,然而“于是日哭,则不歌”,这个温厚的老头,那一天遭遇了怎样令其恸心而至泫然涕下的事情,竟不能唱歌呢?真想上前拥抱他,安慰他。他的内心这样柔软,所以他认同曾皙高蹈脱俗的生活方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对子路说,自己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他感慨衰老来得多么快,竟长久不复梦见周公了。他也怕死,病重之际子路替他向天地神祇祈祷,他说:“丘之祷久矣。”尽管他不语怪、力、乱、神。他不与人争,如果一定要有所争,就与人比射箭,那是有礼貌的竞赛,赛前打拱作揖,赛后携手共饮,从不伤和气。他淡然而大度,有人批评他“博学而无所成名”,他便自嘲:我去干什么好呢?赶马车吗?做射击手吗?我还是赶马车好啦!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史记·仲尼列传》记录较大成就者七十二人。他熟悉每一个学生的禀性和气质———

  孔子告诉前来问政的季康子: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子有多才多艺,皆可为政。

  孔子最钟爱的学生是颜回,再三褒奖他:“不迁怒,不贰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闲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死,哭之恸。

  子路性鄙,好勇力,常以言语顶撞孔子,孔子还是“容而爱之”。子路后来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酱,孔子为之而不食肉糜。

  孔子鄙视宰予昼寝,直接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纵是多才多艺的子有,孔子恨他替权贵谋财富,直呼:“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贡“赎人而不取其金”,孔子批评他失义于国失信于民。子路“拯溺而受牛”,孔子便褒扬他教化美德。

  孔子有一条语录,几乎惹祸上身:“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是干肉,又叫脯,一条肉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原来圣人收学生也是要钱的!争论持续千年而不休,连朱熹都出来替孔子辩解:“束脩其至薄矣!”且不论“束脩”礼厚礼薄,孔子并没有表示不收不交束脩的学生啊!颜回家贫至极,却是孔子最爱的学生,也是孔门最有成就的学生;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百里之外负米供养父母,孔子一样宠爱这个学生。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毕生为恢复周礼而呼吁,学生“自行束脩”,就是尊师重教之礼,同样符合“有教无类”的理念:不关贫富,不关资质,只要一心向学,谁都能教好。谁说教学生就一定不能收钱呢?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他以温厚、不极端的态度来对待道德问题,如同他不赞成儿子告发父亲偷羊,他认为“父子相隐”才符合“为亲者讳”的周礼,才是至孝、至慈。

  读《论语》如遇故知,信矣。总有那么多似曾相识的警句扑面而来,或振聋发聩如警世良言,或浅显明白连黄牙小童都能诵其十几。

  “归与!归与!”晚年的孔子率领弟子穿过战争与灾难,重返鲁国故乡。电影《孔子》只让我们看到南子的香艳,忽略了孔子颠沛流离十数年,弟子们仍然不离不弃,绝不是因为师父有这样动人的艳遇。

  孔子只做过五年大司寇,几乎一直游离于政治中心,穷途漫漫终无所遇却不改其道。他坦坦荡荡,无忧无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算是乱世中的勇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