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宁波/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信里流传的急救办法并不靠谱

溺水抢救,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

  □记者 林诗舟 通讯员 刘扬

  

  夏季是儿童溺水的高发期,近日微信朋友圈内转发的一则溺水故事引起了不少网民尤其是家长们的注意。但是急救专家指出,该故事中两位家长的做法存在严重误区。因为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只有4至6分钟,千万不能把救命时间浪费在倒水和拍背上,更不能只想着送医院,而不在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微信中家长的急救做法并不靠谱

  近日微信朋友圈里频繁转发着一则北大毕业的父母抢救溺水孩子的故事。该溺水的孩子名叫载一,当母亲发现4岁多的孩子在家中洗澡溺水后,立即呼叫孩子父亲。而当父亲接过孩子后,快速将他倒立抖水。等到无水明显抖出后,他父亲立即将孩子头朝下倒立,扛在肩上,快速颠簸五层楼梯下楼,8分钟内驱车赶到医院。一路上他们没做任何急救,也未观察孩子是否留有心跳呼吸,只是观察到孩子嘴唇发紫,昏迷,浑身发软。

  目前载一正躺在湖南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磁共振和脑电图显示脑损伤比较严重,情况不容乐观。而载一的父母也通过微信等各种途径寻找脑损伤和水肿的权威专家。

  这则急救新闻引起了不少网民尤其是家长们的注意。不少医学专家表示,如果家长能够在第一时间为载一恢复循环呼吸,或许结果完全不同。但也有网友不解,倒立拍背抖水、背孩子下楼送医院,似乎很多电视剧中都这么演,这样的抢救方法到底是否正确?

  记者从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了解到,溺水是儿童伤害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全国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溺水。根据我市居民死因监测结果,近几年来溺水已成为我市1-14岁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多发生在6月-9月。去年我市1-14岁儿童约44%伤害死亡为溺水,达76例。从各大医院急诊室反馈的信息来看,溺水后送至医院仍能救活的概率非常低。因为90%以上都是像载一的父母一样,缺乏急救知识,错过抢救黄金期,而导致在送医院的过程中就不治身亡。

  溺水后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是关键

  市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医师吴力说,载一的父母至少存在两个严重的急救认识误区,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第一个误区是,当载一的母亲发现孩子溺水后,第一时间要做的是大声呼叫孩子,如果孩子意识较为清醒,那么应立即让孩子头朝下,拍背,想尽办法促使其吐水。如果呼之不应,就应立即把孩子平放,然后争分夺秒地开始心脏按压,同时大声呼救。当载一的爸爸赶到后,就应立即打开气道,将孩子头转向一侧,防止吐水回呛,并保持头后仰姿势,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按照15:2的比例进行。考虑到孩子是在洗澡时溺水,基本没有异物;如果是在河里溺水,口腔内有异物时,要先用手指挖出其口中异物。如果是成人溺水,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则应该按照30:2的比例进行。

  因不少市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心肺复苏操作培训,很难准确判断孩子的呼吸循环是否真的已经停止,吴力表示,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观察孩子是否有意识。如果没有意识,哪怕还有微弱的心跳呼吸,及早开始心肺复苏,也是有益无害的。如果当时只有一个人施救,那么可持续进行心脏按压,遵循“用力按、快速按”的原则。因为心脏按压要求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要求5厘米以上。其实只要是意外猝死、窒息,在呼吸、心跳没有的情况下,首先开始的都是心肺复苏,保证呼吸心跳。如果是外伤(比如车祸、高处坠落等)有明显心脏、胸外伤,则不主张进行心肺复苏。

  因为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1分钟,抢救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10%。复苏的黄金时间只有4至6分钟,成功的关键在于速度。心脏按压时,水就会从肺中流出来,所以千万不要把救命的时间浪费在倒水、拍背上。因为倒水只能把嘴和鼻子里的水倒出,吸入肺内的水根本无法倒出。

  第二个误区是,载一父母直接把孩子背下楼,在车上也没做任何的急救。因为心脏按压需要持续不间断地进行,哪怕是运送时,心脏按压也不能有超过5秒的停顿。所以发生意外时,不能因送医院就停止心肺复苏,要么拨打120,等待专业救援,同时在家进行心肺复苏,要么就近拿一硬板运送,过程中保持心肺复苏操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