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副刊/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0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会消逝吗

  李建树 

  现在人们一说起孩子,便会拿自家的孩子与国外的孩子比,说人家的小孩才像个小孩,看他们上学也不必正儿八经地坐在教室里,而是可以在教室里打打闹闹,老师来了也不必像老鼠见了猫似的缩颈勾脖,还可以跟老师开开玩笑。放学了就开开心心地回家或去打橄榄球,而不必像我们那样,课后还有好几门课的高价名师正在等着他们去接受家教加餐。家长多花些钱孩子少休息都没关系,为的就是别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有一个名叫尼·波兹曼的美国作家写了一本书:《童年的消逝》。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文化‘敌视童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他认为“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是由印刷术创造的。印刷文字必须经长久学习才能掌握,这就使识字多的成人和识字少的儿童之间有了明显的界限,成年人得以保有秘密和禁忌。于是童年就产生了。 

  然而时至今日,在电子媒介面前,只要眼目清亮,什么都是一看就能明白,成人和儿童之间关于秘密的界限消逝了,童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小孩玩iPhone和iPad有时比成人还溜。 

  虽然以上所说都有点道理,但我还是不相信童年真的会消逝。因为儿童天性本身就是保存童年最大的力量。何况儿童本身是一个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是一个生物年龄的存在,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有研究表明,人脑的“芯片层”要到17岁才能发育完全。虽然我们看到过一些早熟的孩子,他们会做出一些让成年人难以接受的举动。但总的说来,儿童的心智发育、能力成长与他的年龄之间有一个特定的关系。儿童即使在电视或网络上看了婚恋情感电视剧,也只能是模仿着搞点游戏。

  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电视、互联网、手机和电子游戏对儿童负面影响的报道层出不穷,同时,印刷文化对童年的积极作用则得到了夸大。另一方面,人类还在努力改进、完善工具与技术,同时规范对工具与技术使用的环境。比如电视节目的分级制、网页清洁制度的规定和检查,比如有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等等。 

  在世界范围内,呼唤童年正在成为成人们肩上的责任。有报道说德国很多学校的基本原则都很相似:发展天赋,强化和扩展社交能力以轻松适应社会。但要学习的东西有那么多,孩子们的童年时光已经所剩无几。回头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孩子,不也正在经历这样的成长之路么?这同样使得我们没有能站在孩子的身后,捍卫他们的童年。相反为了那一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我们正在努力压缩孩子的童年进程,将越来越多的知识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硬塞进他们的头脑。因为我们的一切都以未来为导向,天天在设计自家的孩子将来能够做什么,能不能有一份既体面收入又高的工作。为此,我们总想充分利用时间,以致掠夺了孩子们的童年。

  当然,就像我不相信童年会消逝一样,我们的社会正全力以赴地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以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时光的美好生活。 

  有一份可爱的儿童文学期刊,他们打出的口号是“本刊适合9岁至99岁的人群阅读”,报纸副刊发表优秀的散文作品呼唤童年,如《童年去哪儿了》、《童年,在千里之外》、《此生愿得童心在》等,以真情实感记叙生命中那些纯美无忧诗意的日子。这些日子虽远离,却永不消失,因为那正是童年的日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