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 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像这句小品台词所概括的那样轻松快意。在一睁一闭之间,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以及杂碎的家务就可能把一天充塞得满满当当,使我们喘不过气来,那份理想人生的诗情画意、悠闲自在也许早已沉沦在心海的洋底。有人习惯了,有人倦怠了,有人怨怼着,有人将就着。 我在一所中学工作,从早到晚都呆在学校里,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日子就在这样的忙碌、繁重和庸常中一天天流过,很多次经历着迷茫和挣扎,我也试图在有限的改变余地里努力寻求职业和自我的意义,让生活能够散发出一些迷人的意趣,让自己多一份优雅和快乐。 也许是学过心理学的缘故,我特别喜欢用“一”的积极暗示来规束和整理自己的生活。所谓“一”,主要是指花较短时间、较少精力完成微量任务,使自己每天都有小的收获,体验到充实和满足,进而撬动略显沉重乃至有些乏味的生活,涂抹出一些鲜亮的色彩。日复一日坚持做这个“一”,集腋成裘,从量变走向质变,久而久之,整个生活状态也焕发出意蕴和光彩。 第一个“一”体现在每天的出行上。我的工作单位坐落于小城东端,居所则租住在4公里开外的城西。每天一般来回两趟,或骑用公共自行车,穿行于城区两端,时不时变换行走路线,以领略小城的街容巷貌以及平常人家的生活风情;或漫步、小跑于石板砌成的小道上,一年四季,一日晨昏,风景各异,最美数春天早晨或是夏日傍晚,但见树木葳蕤中掩映着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水塘镜面里倒映着天光云影,落霞满天,别有一番景致和情趣,顿生心旷神怡、身心舒泰之美感。 对于教师来说,读书算得上头等大事,但现实中,琐碎机械的工作挤压了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也逐渐磨灭了阅读的志趣,于是不少人远离阅读或仅在浅阅读中活动活动自己的精神筋骨。在这方面,加拿大人奥斯勒给我启发很大,他是个医生,工作很紧张,但不管怎样,每天睡前他都要读15分钟的书,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睡前15分钟的习惯让他饱读了1098本书,他也藉此成为著名学者。这个故事是那样的具有感染力,激发自小爱读书的我也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精读一篇以上的教育、人文方面的美文佳作,背诵一首古典诗词,这些目标其实很容易在工作生活的零碎时间中悄然达成。对于大部头的经典著作,我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每天不多不少看上一个章节。 每天午餐后,我常常沿着操场的跑道走上一圈,然后穿行过校园内一座小山山麓的步行道,进到学生公寓下的地下停车场,从车子后备箱取出笛子,开始吹奏。吹笛是初中时自学的,造诣一般,但在无人空旷的停车场里,不用担心旁人的干扰与窥听,悠远的回响也能助我轻易找到演奏的最佳气息和心绪,安心沉浸于《姑苏行》、《春江花月夜》等悠扬古曲中。吹奏间隙,以笛当剑,习练大学里向民间武师学来的陈氏太极剑,或是走一遍陈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行云流水间体会阴阳转换、虚实相间的精妙之处。 类似的“一”法还有很多,例如规定自己每天写上几百字以锻炼文笔和思维,每周写一篇随笔或散文,每月观赏一部电影,甚至像福楼拜一样天天按时看日出,等等。这一个个的“一”散落于繁杂工作的间隙或边角,却开出了美丽芬芳的小花,让原本连成一片的沉重生活摇曳出明媚和缤纷,每一天也享有了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黎明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