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半农 阿育王寺内,有一块唐代高僧“鉴真大和尚驻锡育王寺”的纪念碑。鉴真为扬州人,出家在扬州大明寺,缘何碑立鄞县阿育王寺?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四月,东邻日本国兴福寺的比丘荣睿、大安寺普照等僧,为了求学戒律,跟随第十次遣唐使由宁波入唐后奉敕到东都大福寺学律。他们切身体验到中国佛教的戒律是何等持重与严明,遂发愿一定要请中国高僧律师去日本宣教传律,以填补日本传戒无人、道法不严的缺陷。当他们闻悉扬州大明寺鉴真大和尚为当代佛界律学名师并弘法甚盛时,便三次专程去扬州恳请鉴真东渡弘法。鉴真被日僧的真诚所感动,答应待机东渡。 从唐天宝元年至天宝七年(742年至748年)这七年中,他们一行东渡前后五次受挫,其中两次由于海上风浪所致,三次出自人为阻碍,历经十年的艰辛,直至第六次最后东渡成功。在六次东渡中,要算第二次对东渡的成功影响最大,同时,促使鉴真在育王寺传戒教化,使长江以南几个省的各大寺院,第一次派学僧集结在育王寺,有幸聆听到大师弘法。这对后来唐朝戒律在浙东的传播与实践,育王寺无疑是发挥过十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东渡是在公元743年12月,船从扬州出发,出长江口至舟山海面,但到狼沟浦时突遇急风恶浪,大船被打坏,在海上周旋几天后,船内粮食与饮水将尽,正在饥渴之时,幸获明州(宁波)太守官府救援,并被安置在阿育王寺内。由于鉴真大师为当时律学名僧,因此,当鉴真大师东渡弘法失败而暂住育王寺后,浙江各地寺院诸山长老大德都纷纷涌入该寺,聆听或邀请大师弘法。当时大师一面答应在寺内弘法,一面作再次东渡的准备。 由于大师传授的戒律博大精深、奥秘无穷,深受僧众赞叹。为留住大师在浙东长期弘法,许多寺院竭力挽留,但日僧恳请大师东渡弘法的决心无法改变。在无奈之下,有人出面向州官状告日僧,以诱骗我国佛界大师东渡为由,将荣睿等僧抓获收案。但在押送京师途中,日僧伪装生病获保释急回育王寺,这样人为之由,使第三次本应可东渡的计划受挫。 嗣后,鉴真与荣睿、普照继续筹备东渡,还派人到福州备办船只、粮食、杂物等海上生活用品,并取道天台山,船从福州出发作第四次东渡。当时大船掉转航向已驶近福州,本想在福州小住,但大师回想起在育王寺的几年佛缘,任凭福州几个大寺院方丈大德再三恳留,鉴真最后还是决定启船回育王寺继续弘法,并作最后一次东渡准备。 唐天宝十二年(753)鉴真大师第六次离开育王寺后,最后一次东渡获得成功。 现在,作为我国禅宗五山之一的阿育王寺,历经一千七百年风雨沧桑,以继续发扬鉴真大师创立弘法的唐代戒律为己任。国家拨专款重修并立碑纪念,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