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讲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老底子“尺衣歌”趣谈

“强来强,卖来卖”———

  主讲人 徐雪英
  
  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镇海渔民龙裤
  接做长衫、马褂、短衣衫裤等衣服的宁波老裁缝店。
  贺友直创作的当铺画

  俗语有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识别、追求美好物质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在物质富裕的现在,人们对自我、个性、时尚追求强烈,所以尽管家里的衣服已经多得放不下,不少人还是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会不断地买新衣服回家,然后再对着那几橱再也塞不下的旧衣发愁。

  如果这种愁绪让过去的宁波人知道,肯定会摇头叹息,会认为我们现在人实在太“作”,简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过去的宁波平民来说,旧衣可是宝,不会随便丢弃的。宁波民间有这样的穿衣俚语:“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吃饱尚是问题,衣服能将就尽量将就,岂有平白丢掉之理。偶尔做了新衣服,也仔仔细细、节节省省穿,说不定哪天手头紧了可以送进当铺换点钱应急。当时的当铺是不愁卖不掉旧衣的,因为过去在宁波街头旧衣铺前买衣服的人比比皆是。不过无论是买旧衣的还是卖旧衣的都不称“旧衣”,而称其为“尺衣”。可能是觉得“旧衣”这个词不够体面,所以说成“尺衣”来避嫌,意为此类衣服买回去仅是“做尺寸模板”而已,以此来照顾贫家买者的自尊心。如果这个名称来历推测正确,那“尺衣”还是我们宁波地区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情雅称。

  “尺衣歌”是旧衣铺的叫卖歌

  卖东西是要做广告的,只有广而告之,才能吸引更多顾客,才能获取更大利益。在旧时,广告业不发达,卖东西大多靠叫卖吆喝,叫卖可以说是最原始、最初级的广告形式。《韩非子》里有个“自相矛盾“的故事,这个叫卖矛又叫卖盾的小贩应该说是我国典籍上最早的市场叫卖者。

  商界俗语:“卖什么吆喝什么”,卖尺衣自然吆喝叫卖和尺衣相关的内容,这种独特的行业叫卖歌被称为“尺衣歌”。“尺衣歌”能否唱好对尺衣的销售至关重要,所以唱尺衣歌的多由“眼头活络”伙计担任,他们在店里地位较高,被称为“尺衣倌”。一名优秀的“尺衣倌”是店里的“活招牌”,他们站在当街的长凳上,无论拿一件什么衣服搭在手臂上,只要瞟一眼面前的顾客,就能即兴编出一段生动贴切的尺衣歌谣来,很受顾客欢迎。有些好听上口的尺衣歌还能像现在“短信段子”一样流传开来,供人们茶余饭后模仿一乐。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一书的海曙卷里记录了几首“尺衣歌”,提供者是一位朱姓宁波老人,这可能是宁波最后一位老“尺衣倌”提供的尺衣歌谣,很有宁波地方叫卖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一首《长衫歌》:

  强来强,卖来卖,长衫改作短衫卖。

  剪落下摆做裤子,春夏秋冬穿四季。

  袖子剪落(做)鞋面布,一年两年穿勿糊。

  再做一件小背心,侬看样子赞勿赞?

  格冒便宜勿来撒,当心回去后悔煞。

  这里的“长衫”,宁波百姓又称“大衫”、“竹布大衫”,在清末民国时期,多为知识分子所穿,具有一定的身份象征意义。因此鲁迅笔下那个孔乙己就算穷得只能和底层“短衣帮”们一样站着喝酒了,却还是不肯脱掉那件象征他读书人身份的破旧长衫,成为那里“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读书人好面子,一般不会买别人穿过的旧长衫的,所以旧长衫的主要顾客群是那帮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可怎么动员“短衣帮”及他们的女人买他们根本用不着的长衫呢?这就显示“尺衣倌”们高超的推销水平了。在这首《长衫歌》中,“尺衣倌”撇去长衫的身份象征价值,只强调它的实用价值———长,抓住“长面料”做文章进行渲染吆喝,是很能打动那些以“节俭合算”为第一要素的“短衣帮”人群的。类似的还有《毛花呢歌》:

  尺寸有得四尺三,改成一套样子赞,

  下面改条西装裤,上面好做大襟衫。

  小襟剪落做背单,零零碎碎辫纽襻。

  两只袖子嫌太长,剪落做双鞋面爿,

  一只夹里还要好,杭州纺绸有名道,

  天价热眼改一套,看起式样蛮时道,

  卖拨漂亮大阿嫂,穿在身上刚刚好。

  各到各处跑一跑,像煞是个“大好佬”。

  接下来再看一首《罗纺衫歌》,罗纺衫多指丝绸衣衫,在旧时属高档衣服,却没有像“长衫”那样有明显的身份象征意义,所以“尺衣倌”在推销时就极力渲染其“名贵”特点,大打“低价高档”心理战,以此来吸引爱丝绸好面子的老年女顾客的眼球。歌云:

  广东广西出广货,苏浙两省出绫罗。

  杭州绫罗名气大,要卖卖拨老婆婆。

  罗纺衣裳穿一件,挨记挨记人客做。

  隔壁邻舍去坐坐,女婿屋里丈母做。

  吃素念佛拜弥陀,侬看动火勿动火。

  半送半卖卖拨侬,只卖五只“浑道罗”(“1美元”音译)。

  词随客编的《长棉袄歌》

  “尺衣歌”生动独特,曲调唱词随顾客不同而即兴编唱。在旧时宁波街头,“尺衣倌”们站在高高的长凳上,拿着旧衣服,眼盯顾客,随时根据顾客的特点即兴创编推销词。以活跃购衣气氛,诱惑顾客掏钱为要旨,歌无定式,词随客编。比如同样一件长棉袄,如果面前的顾客是个普通家庭主妇,“尺衣倌”就会这样向其推销:

  强来强,卖来卖,长长棉袄当街卖。

  这件棉袄不一般,面子夹里勿简单。

  雪白棉花中间嵌,尺寸有得三尺三。

  冷冷天价当大衣,夜里脱落当棉被。

  落雨还好当雨衣,做客看看也体面。

  只卖一元银洋钿,价钿咋会介便宜。

  可如果面前的顾客是个渔民,“尺衣倌”就会转换歌词为:

  强来强,卖来卖,长长棉袄随便卖。

  只要我穿长棉袄,勿怕海里起风暴。

  买起朋友大运道,带鱼会抲木佬佬。

  脚里穿双橡皮套,头里戴顶大呢帽,

  宁波上海跑一跑,像煞是个“张元”佬(“张元”为鱼行老板)。

  从这两首《长棉袄歌》可见,“尺衣歌”歌无定式,随客而编,灵活生动,地气十足,很显宁波旧时底层商贩的创造力和幽默感。

  体现推销技艺的《龙裤歌》

  在《甬上风物》海曙卷的几首尺衣歌里,最让人难忘的是《龙裤歌》,不但是因为“龙裤”这个名词陌生,还因为“尺衣倌”那高超的“龙裤”推销技术。

  龙裤属工作服之列,是过去渔民下海时所穿之裤。龙裤与一般裤子不同,肥大直筒,形如灯笼裤。在无完备救生设备的过去,肥大的龙裤对渔民有着特殊的作用。万一渔民落水,龙裤就会鼓起产生较大浮力,所以宁波渔民一直有“下海穿龙裤”的习俗。作为一种工作服,龙裤顾客群应该是比较小的,推销旧龙裤也应该是比较困难之事。可在“尺衣倌”眼里,不怕卖不掉,只怕没货源,推销“龙裤”似乎也不是太困难之事,照样能把《龙裤歌》编唱得“体体妥妥”,活灵活现,诱惑力十足:

  龙裤做工特别好,两只裤脚蛮大道。

  上下贴皮丝线包,花头好像紫葡萄。

  裤腰绣只金元宝,买去朋友大运道。

  出洋抲鱼运道好,鱼货会抲木佬佬。

  勿去出海也好着,亲戚屋里做人客。

  普陀山去拜菩萨,和尚当侬大香客。

  原价要卖二元八,现在零头全撂塌。

  有心朋友莫错过,两块洋钿强货(“便宜货”之义)撮。

  由于尺衣铺和一般市民尤其是贫苦百姓关系密切,所以在旧时曾是宁波街头最流行的一个行业。宁波江厦一带就曾有过很多“尺衣店”,“尺衣倌”们高低婉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曾是那里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目前不少宁波老人对旧江厦的标志性记忆之一。“尺衣倌”们的叫卖技艺多靠师徒口口相传,鲜有文字收录。

  解放后,随着尺衣行业的日渐衰微,尺衣歌在宁波渐渐消失,目前已成绝响。所以《甬上风物》收录的“尺衣歌”尤显珍贵,对后人了解宁波过去的民情商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