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船舱中出土的“崇宁重宝”。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图:工作人员为沉船洒水,以防出土的沉船在高温下开裂变形。胡龙召 摄 □记者 梅薇 实习生 徐姝彦 宁波境内又一艘古沉船被发现!这艘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是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元代海船。昨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媒体公布了沉船发掘情况。有意思的是,宁波早前发现的五艘古沉船,有唐代的、北宋的、南宋的、明代的和清代的,而这艘元代沉船的发现,正好填补了宁波古船时代序列上的缺环。 古船不算大,可能航行于近海 发现古沉船的地方,位于宗汉街道新华村。遗址现场正是慈溪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施工工地。 古沉船被深深地掩埋在淤泥里。今年6月,施工队用高压水枪冲刷这一片区域时,无意中发现了这艘古沉船。据判断,这艘沉船距今约有650年的历史。 慈溪是一座典型的围垦城市,自古就有“唐涂宋地”之称,境内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为近千年来围涂而成。 据《余姚县志》中记载,潮塘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筑成。可见,元代时,潮塘江区域仍为海涂。在此区域发现元代沉船也不足为奇了。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重见天日”的古沉船斜躺在淤泥里,船体保存较好,甚至能清晰地辨认出残存的10道隔舱。唯一遗憾的是,船体两端结构残缺,如果不是专家介绍,已经分不清船头和船尾了。 “这艘古沉船,称得上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木船之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友甫表示。 据介绍,古沉船船体残长19.5米,宽5米,型深约2米,整船全长初步推测介于23-28米。“这样的船,在古代海船中并不算大。”丁友甫告诉记者,“初步估计此船可能航行于近海。” 这是一艘典型的浙船 双甲板首次被发现古船修复工作将持续三到五年 据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介绍,发现的古沉船是一艘尖头方尾运输货船,具有典型的浙船特征。 浙船既可航行于南方,也可航行于北方。王结华表示:“浙江位于海岸线中段,船向北行驶,沙泥多;向南行驶,礁石多。”而这也造就了浙船的特点,“尖头可以破浪前行,而尖底则可以避免触礁。尾部的U形底,航行北方也可以搁沙滩而不至于侧翻。” 浙船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船之一。但事实上,“人们对于浙船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浙船是福船的一种,一说浙船是独立的。” “关于造船方面的文献记载少之又少,”龚缨晏告诉记者,浙船到底长什么样,“历史文献中缺乏这方面的具体描绘。”而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的发现,“为研究浙船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实物例证。” 双甲板首次被发现 据介绍,这艘古沉船的右舷保存有双层甲板,从第4道舱壁板起至第13道舱壁板止,全长13.6米,最宽1.5米。这在国内已发掘的古沉船中也是首次被发现。 这样的双甲板究竟有何用处?龚缨晏认为:“双甲板起到双层防护作用,一旦上面一层甲板坍塌,还有下面一层。”而且,“双层甲板,相对来说,防水性能也会更好一些。” 此次发掘,在散乱的构件中发现了断为两段的舵承座,其体量硕大,转舵孔径有26厘米。而在第11号舱的淤泥中还发现了一叶小舵,“如果说这一小舵是本船使用,那么证明,在元代时已经根据吃水深浅使用大小不同的舵了,这样的技术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了。”龚缨晏表示。 古船修复工作将持续三到五年 尽管此沉船保存比较完整,但沉船中发现的遗物并不多。舱内发现的石球和不规则的石块、石板,应为压舱石;龙泉窑青瓷碗、高足杯、酱釉瓷瓶、罐和陶缸残件,专家推测应为船员生活用品。 最有意思的是,第13号舱中出土了一枚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造的“崇宁重宝”铜钱。此铜钱与油灰一起粘在船板上,专家判断,可能是船主用于避邪的压胜钱。 据悉,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修复过程将持续3到5年时间。而修复保护后,古沉船将移入慈溪博物馆新馆陈列展示,并对社会免费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