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宁波/纪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会“失重”、挥舞球拍、学做陶艺

“小候鸟”们玩嗨了

  “小候鸟”在科普夏令营体验模拟驾驶。 记者 徐佳伟 实习生 蒋雪莹 摄

  关爱“小候鸟”系列大型公益活动

  □记者 吴震宁 张颖 实习生 兰颖颖 何林君 通讯员 陆莉君 罗慧 尹黎 张英

  

  随着气温一天天攀升,关爱“小候鸟”公益活动也渐入高潮。几天来,“小候鸟”参加科普夏令营、学厨艺、做陶艺……玩得不亦乐乎。

  体会什么叫“失重”

  前天一大早,来自安徽阜阳的高花、高宇两姐弟,带着才7岁的小堂弟,从江北庄桥赶到江东社区学院,和其他43个小伙伴一起参加科普夏令营活动。

  “用这么几块玻璃镜片就能组装一个望远镜呀!”在凭借一段模拟视频的提示,一步步组装出一架简易的天文望远镜后,高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而弟弟高宇,则鼓足勇气去体验了一下失重训练机。在不断飘浮翻腾中,高宇体会到了什么叫“失重”。他说这段经历他永远忘不了。

  科普夏令营活动中,“小候鸟”们还在5D球幕电影院里看了场电影。当他们一屁股坐在影院座椅上时,才发现自己仿佛就是躺在了椅子上,头顶上是一个巨大的球形屏幕。“哇”……场内立即响起一片惊叹声,极具冲击力的5D立体画面效果,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捏个“紫葡萄”不容易

  与此同时,在江东百丈街道的太古城社区里,另一群“小候鸟”和本地小朋友正展开一场厨艺大赛,比赛内容是拼出一个“紫葡萄”造型的冷盘。

  9岁的河南“小候鸟”贾钦宇,戴着一次性塑料手套,在空调房里忙得满头大汗。“以前看过妈妈捏汤圆,刚才看老师在台上,把紫薯捣成的粉捏成一个个汤圆一样的圆球,感觉好像并不复杂,没想,自己一上手,才知道并不容易,总是捏不圆。”

  就在贾钦宇快要失去信心时,太古城社区工作人员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志愿者靠了过来,他们手把手地教,一遍又一遍地耐心示范。终于,贾钦宇找到了感觉,渐渐地能捏出圆圆的“紫葡萄”了。“看来,爸爸妈妈做个饭不容易,今后我一定会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再也不剩饭、剩菜了。”小家伙认真地说。

  操场上挥舞羽毛球拍

  昨天下午4点多,在东恩中学体艺馆的操场上,主席台旁阴凉的角落里,谭鑫源和小伙伴们正挥舞着羽毛球拍。没过几分钟,谭鑫源的运动衣裤就被汗水浸透了。

  7岁的谭鑫源来自湖北,别看他年龄差不多是班里最小的,但很有拼劲。“虽然我跑步跑不过他们几个,但打球肯定不会比他们差。我一定要更努力学习,不能输给他们。”谭鑫源指着身边的几位小伙伴,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这次跟着拓野教育的国家级羽毛球教练员尹老师学打羽毛球,自己提高很快,目前虽然还未能达到教练的要求,但一些基本动作已经能做到位了。

  记者看到,这些“小候鸟”们,举着球拍,一会跟着教练做动作,一会相互对练。太阳再烈、天气再热、汗流得再多,笑声仍时不时从他们中间发出。

  陶艺笔筒终于做出来了

  本报和海曙区教育局共同组织的陶艺课,一直很受“小候鸟”的欢迎。在海曙区少年宫的青少年陶艺教室里,老师还在台上讲课,包括唐宁菊在内的50多位“小候鸟”的屁股早就已经坐不住了。好不容易等到从老师手中拿过陶土泥巴,教室里瞬间就炸开了锅:他们兴奋地呼喊,伴随着无数双小手拍打泥巴团的啪啪声。

  “就这么一堆黏糊糊、湿答答的烂泥巴,到了老师手里,放到转盘上转几下之后,就能转出一个杯子、一个笔筒,甚至一个水壶来,真的太神奇了。”唐宁菊是来自安徽的“小候鸟”,因为上了拉坯机后,一开始老是做不好,老是被飞溅出来的泥巴甩到,所以对上陶艺课的老师很崇拜。

  不过,这个安徽小姑娘非常有耐性,在陶艺老师一遍遍教导下,她终于能慢慢地、轻轻地塑造拉坯机上旋转的陶泥了,而一个看上去蛮像样的笔筒最终也在她的手上诞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