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天下·参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大使讲述古巴“最”生活

  对中国驻古巴前大使刘玉琴的采访轻松愉快。退休前在古巴、厄瓜多尔、智利和墨西哥驻外,刘玉琴说她的外交生涯离不开拉丁美洲,古巴则是她感情最深的国家之一。整个上午近4个小时的谈话,刘玉琴细细讲述了她在古巴的“最”生活。

  最麻烦———

  食品要从墨西哥采购

  1991年,刘玉琴在墨西哥常驻,一次考察的机会让她首次“接触”到古巴。

  那次前往古巴,让刘玉琴见识到了美国封锁之下古巴经济的困难。全国的交通基本停滞,更别提公共交通了。“10月出差时,从古巴首都哈瓦那到巴拉德罗,全程100多公里,一路上就只见到我们一辆车在行驶,可见国家经济萧条到什么程度。”

  刘玉琴说:“苏联解体对古巴影响很大,此前古巴85%的贸易活动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苏联一直以优惠价格供给古巴原油,苏联解体后,古巴就必须寻找新的石油来源。”

  交通不便,上世纪后期古巴的食品也非常短缺。那时国家实行严格配额制,每人每月2.3千克米,每天一个小面包,没有农贸市场和超市这类市场化交易场所。不过,即便这样困难,古巴政府仍设法保证为7岁以下的儿童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天提供一磅(约0.5千克)牛奶。

  刘玉琴那次去古巴的一项任务是为古巴使馆运送日常用品。由于古巴食物以及日用品短缺,不少东西都需要从墨西哥采购。刘玉琴说,在墨西哥使馆工作期间她又多次前往古巴,为使馆带去面粉等物品。她说,由于重量受限制,每次带去的面粉都不多,“大使都舍不得吃,只在宴请客人的时候才拿出来”。

  最感动———

  接入使馆的电线

  1996年,刘玉琴调任古巴使馆出任政务参赞。在古巴工作4年间,她深切体会到古巴人民对于中国的友好情意。

  古巴地处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时间潮湿炎热。经济困难时期,古巴一天停电停水十几个小时。古巴政府为解决中国使馆用电问题,特意为使馆拉设两条电线,其中一条从医院接过来,这样能减少使馆停电次数。

  在古巴驻外期间,刘玉琴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情意,很多人成为她一生的挚友。古巴华裔将军邵黄父母都是华人,有着中国人的面孔,曾担任古巴国家储备局局长、古中友好协会主席。刘玉琴在古巴期间,得到邵黄不少帮助。她说,生活工作遇到困难,她首先会给邵黄打电话。“记得有一次使馆长时间停水,邵黄将军得知情况,专门派水车过来,帮助使馆解决困难。”

  刘玉琴说:“工作上邵黄将军支持我们,生活上关照我们,我们就像兄弟姐妹。可惜他2010年去世,直到现在,我依然经常怀念他。”

  最重情———

  “硬汉子”爱吃中国菜

  2010年刘玉琴再次前往古巴,出任中国驻古巴大使。这次驻外经历让刘玉琴结识了一位中国人民熟悉的“硬汉子”菲德尔·卡斯特罗。刘玉琴说,卡斯特罗对中国有着兄弟般的感情,这是毫不为过的。

  她回忆说,卡斯特罗2006年生病之后外交活动逐渐减少,但对中国客人经常例外关照。2010年,刘玉琴陪同一个中国代表团拜访卡斯特罗。那时他已经84岁高龄,身体不是很好,平时走动需要人搀扶。

  刘玉琴说:“记得会晤结束我们在会客室同卡斯特罗道别离开。出门回头,突然发现卡斯特罗已经走出房门,原来老人执意要把中国客人一直送出大门。”

  卡斯特罗先前经常去中国驻古巴使馆做客,他喜欢吃中国菜,生病后由于身体原因较少到访使馆。2011年,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古巴,拜访了卡斯特罗。当晚,刘玉琴接到卡斯特罗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说前一天在老人家里拍的照片洗出来了,老人要亲自送到使馆。刘玉琴说:“天黑了,还下着雨,您要考虑身体。”而卡斯特罗却说:“我还得考虑中古友好呢。”

  最欣慰———

  街上流行中国商品

  刘玉琴在古巴出任大使期间,古巴经济逐步好转。城市中可以见到一些超市和农贸市场。同20年前相比,古巴虽然食品和生活用品的种类不是很多,但是有了选择的余地。

  刘玉琴说,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古巴都需要从墨西哥购买牙膏、牙刷等日用品,现在不用了。食物方面,除去定量配给之外,居民还可以从农贸市场购买。古巴人平均工资虽然不高,每月大约十几美元,但当地物价低廉,钱很“值钱”,国家的社会保障也比较健全。

  她介绍,近年来,古巴实施改革,逐渐取消配给制。政府2011年提出取消平均主义,减轻财政负担,保证弱势群体的生活。这些年古巴经济社会运行不断进步。这从首都哈瓦那道路上越来越多的车辆可见一斑。

  刘玉琴说,如今在古巴街头经常能看见中国品牌的汽车,当地不少公交车也是中国制造。刘玉琴说,中国商品在古巴越来越多,这是中古友好不断深化的一个写照。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