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爆炸的整条道路被“开膛破肚”。 |
|
爆炸发生时现场的熊熊火光。 |
高雄市前镇区7月31日晚至8月1日凌晨发生燃气外泄爆炸事故。据台湾消防部门发布,截至1日18时,气爆事故已造成26人死亡、269人受伤,另有2人失踪。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十分关心,指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向台湾有关方面转达他和大陆人民对在本次事件中不幸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对遇难者家属及受伤同胞的诚挚慰问。国台办立即启动紧急联系机制,通过台湾陆委会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大陆人民对台湾伤亡同胞及其家属的哀悼和慰问。 事发 午夜时分发生连环爆炸 1日8时15分许,记者抵达高雄。在爆炸事故现场,记者看到,整条柏油路面被掀翻,不少路段塌陷深达3米,炸飞的车辆横在马路中间,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整个气爆影响范围约3平方公里,并引发强烈燃烧。搜救人员在清理现场时发现一辆汽车被震飞至三楼,可见气爆威力惊人。 此次发生爆炸的地点位于高雄著名的商圈。目击民众说,7月31日晚上约9点钟,爆炸地点一带有浓浓的瓦斯味道飘来,前镇区、苓雅区交界地点,有7处水沟冒出白烟,伴随疑似燃气味,消防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勘察漏出油气的地点,但是在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大约7月31日晚间11时55分左右就发生连环爆炸。 目前,灾害地区的瓦斯公司暂时没有天然气管线爆炸,并已关闭附近开关。当地目前已疏散收容受灾民众900多人;停电12000多户、停气约23000户,并有大范围停水。 救援 16名伤者情况危急 无大陆游客受伤 至1日中午前,除个别地段外,现场大规模徒手搜救基本结束。 由于爆炸将许多路面整个掀翻,抛洒出大量巨型混凝土构件,许多车辆翻覆,人力徒手救援难以应付,救援人员已调集挖掘机、吊车等重型工程机械进场协助,直升机也被派往现场参与救援工作。挖掘机的铲斗逐一翻开陷在沟底的车辆,以便于救援人员查找受困者。 伤员救治方面,高雄的多家医院从凌晨开始就异常忙碌,所有医护人员正积极对伤者进行救治,有数名重伤患者被转移至加护病房,进行插管治疗,状况堪忧。据收治40名伤患的高雄医大附属医院介绍,事故伤者多为烧烫伤、骨折和内出血,目前有16人情况危急,在加护病房观察治疗。 截至1日晚间,搜救仍在持续进行中。搜救人员表示,目前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 目前尚未接到大陆游客在事故中遇险的报告。 调查 事发20小时后仍未确定漏气源 这是高雄市近10多年来最严重的石化事故。台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张家祝表示,原先以为意外是瓦斯所致,但经过相关资料比对,认为可能是丙烯肇祸。 关于事故起因的调查已开始,但谜团诸多。事故发生后20个小时,气体泄漏源头仍未调查确定。目前,在事故地段埋设有油气管线的台湾“中油”、“中石化”、欣高瓦斯、李长荣化工等企业均已否认与事故有关。 环境部门表示,当前事故现场外泄气体都已受到控制。丙烯本身毒性不高,人体少量吸入伤害不大。时近傍晚,尽管遭遇了如此惨痛的灾难,不少居民还是选择留在家中收拾受损的家当。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午夜遭逢不幸的民众,是当局的当务之急,但还给他们一个真正安全的家可能还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 现场 整条道路被“开膛破肚” “这真是祸从地底冒出来!”高雄市农会理事长萧汉俊心有余悸地说,他的住处就在气爆地点附近,万幸的是煤气管线没有埋在住处地下,“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萧汉俊说,爆炸发生时他们全家都已经入睡。巨大的爆炸声将他们惊醒,当时第一时间还以为是电箱爆炸,马上打开电视看新闻才知道是疑似瓦斯爆炸。被爆炸声惊醒后,全家人都没再睡觉,围坐在电视机前通过直播收看最新情况。之后,又传来了好几声爆炸声,全家人就这样在惊恐不安中迎来了天亮。 高雄辅英科技大学教授苏嘉宏住在离事故地点开车约10分钟的地方。1日早上,他去上班时不得不绕道而行,因为道路被“开膛破肚”,不少路段塌陷深达3米。 苏嘉宏说,此次发生爆炸的地点位于高雄著名的商圈,很多朋友住在这个区域,从1日凌晨开始,朋友间互致问候,所幸都没有伤亡。 大陆专家研判: 管道泄漏、维护不力或为事故主因 多位大陆石化专家8月1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高雄连环爆炸事故是石化管道可燃气体泄漏引起的,相关企业维护不力、当地政府应变不力可能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表示,从全球化学品管道事故的历史来看,管道泄漏的原因包括人为与自然两大类。“如果不是施工或人为破坏,应该是管道遭到腐蚀或疏于维护。” 上海卓创资讯公司化工行业分析师张圣林说,根据初步信息判断,管道老旧造成的接缝泄漏,或是雨水造成的管道腐蚀都可能造成泄漏。气爆点处于闹市,丙烯聚集在下水道内,遇到汽车、饭店或居民家中的明火后发生爆炸。 “大陆近年来也发生多起石化管道泄漏事故,台湾应该吸取大陆的教训。”张圣林建议,对石化管道所在区域的地面开挖应予以控制,避免“拉链路”。此外,现代城市地下管道众多,应加强跨部门监管与信息互通,避免施工中“误伤”;对雨水腐蚀、地震、明火等破坏因素应定期排查;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