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休闲·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03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情练达即文章

———诗集《胡不归》读后感

  □荣 荣

  

  一年半前,钱利娜获得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作为评委,她的颁奖词就是我写的。我对她的诗歌给出了属于我个人的判断词:轻盈,纯粹,内敛,优雅,质朴,伤感,并赞赏了她诗歌中奇诡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艺术质感,指出她诗歌的落点在生存之痛上。这是两年前她的诗歌给我的感觉。两年过去了,她又向我们捧出了这本《胡不归》,这两年,虽然她心有旁骛,又写小说又写纪实文学,但诗歌又有了长足的飞跃。这让人更加相信,艺术这把刀是相通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小说纪实作品那里磨一磨,写起诗来,这把刀会更锐利更好用。

  拿到一本诗集,我习惯性地先看序,再看后记,然后读诗。将《胡不归》的序与后记对比着看,就很有意思的。洪治刚的序对钱利娜的诗作了全景式的梳理,对钱利娜以轻载重的言说方式,到敏感雕琢的叙事风格和轻盈智慧的审美特征,作了充分详尽的分析肯定。最后,洪治刚的赞赏落在钱利娜充满想象力的诗歌语言上。而钱利娜创作谈式的后记,则是从诗歌语言说起,再提到诗歌的言说方式,仿佛是序的倒叙。

  如果说洪治刚对钱利娜的诗歌语言赞赏有加,那么,从钱利娜的后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她在诗歌语言上的成功,其实都来自于她在语言上的努力与自觉。这也是她比一般的女性诗人走得更远站得更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她说,“我固执地坚持,要写出好诗,一是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独创程度,一是文本揭示生命体验的深度”。她似乎比谁都清楚,语言是诗歌的容貌加腰身,对于诗歌审美来说,语言“一叶以知秋”,是整体诗意的内驱力,其重要性毋容置疑。

  洪治刚是诗歌评论大家,有关语言等诗歌艺术他在这篇序已说得非常充分,也都是一锤定音的。我这里更想说的是钱利娜较之一般青年女诗人更为通透的对人生观、世界观及对男女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也是我很佩服她的一点。读她写生死感悟、男女情感的诗,觉得“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诗就是用来赞美钱利娜的。这个练达的人情,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众生命运流程的独特感悟,在她很多诗里都有体现,她几乎是用“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的语调,复述她对于现实人生的悲悯感,并且试图通过心灵化的诗意传递,来弥补人生之遗憾,显出她超越年龄的成熟和豁达。她总能很巧妙地提取日常中那些富有诗意的有色有味有节奏有张力的现实细节,又采用了很通达的理性温和的言说方式,表达“看破无常月、参透奈何天”的心境,所以她的诗歌经得起反复细嚼,情真而思奇,墨稀而意浓,耐人寻味。

  我有意从她的诗集中选了三首诗来说明这一点,这三首诗都是讲了一个“抛弃”的主题,虽然这样做有些冒险,因为韩作荣老师曾说过:“一首超然佳妙之诗,将其条分缕析,恐怕有打碎晶体的危险,一首好诗的多义性难以说得清楚,对其不置一词是不敬,将其打碎又不忍,解剖一只鸟寻找其啼鸣的来历是愚蠢的。”一首是《猜测》,一个会计突然从十八楼一跃而下,抛下了长得像猫头鹰的妻子,人前人后,这位可怜的未亡人,成了人们挖苦的对象,那些话语都是在她的伤口上撒盐。诗人对此用了三个客观的场景:办公室的议论,门房里貌似同情的安慰,饭厅里的刻薄。三个场景非常清晰地刻画了一幅人情凉薄的画面。另一首是《她在哭》,也是一幅画,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幅被抛弃却得不到同情关爱的四十岁女人的人生情态图。她说她的哭声是“一张皱巴巴的旧报纸,弄脏了,揉碎了,扔在角落”。光这一句,就将女人内心之苦做了诗意的穿透。还有一首是《女雕塑家》,女雕塑家刻画了爱人的三种表情,这是她爱的男人的三种生存姿态,三个侧面,第一个是灵魂,第二个是带给她欢愉的肉体,第三个是虚假的公众形象,但哪一个都不是男人的真面目。所以,诗中的主人公最后干脆丢弃了现实中的爱人,转而沉湎于自己的创造物:“她忘记了那个真正存在过的他,好像他们从未相逢”。从前面两位被丢弃的悲惨女子,到最后这首女雕塑家寻找情感安慰的徒劳,虽然都是悲剧性的,但这三首诗,生动地展现了现代女性的鲜为人知的三种情感状态,从逆来顺受,悲伤无助,到沉痛的领悟,最后一首无疑还具有觉醒意义。三首诗,是女性的三种生存现实变形的写照,钱利娜以诗歌搭建女性精神世界和现存困境的对话桥梁,具有某种悲悯情怀。    

  诗是偶然的相遇和长久的等待。钱利娜的诗歌创作,有着对语言孜孜不倦的追求,有着通透练达的世界观和诗性表达的超强能力,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诗歌景观,我想,她一定能走得更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