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市拦渭河建造的金渭湖因干旱水域缩小一半。 |
在水资源紧缺的黄河流域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水域景观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记者调查,黄河流域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 居民吃水都有困难 在流经城区的河流上筑坝拦河、蓄水成湖是北方缺水城市最为热衷的“造景”方式。位于伊河、洛河之畔的洛阳市目前正在打造“中原水城”。继投资4亿元在洛河老城区段建成四级橡胶坝,并进行河道整治,形成8平方公里水面后;又在南部新区内大修景观渠和人工湖,引洛河、伊河之水注入。据了解,洛阳规划的水面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杭州西湖。 记者在洛阳新区看到,人造水系交错纵横,宛如江南水乡。许多政府机关,居民小区门前有“景观渠”,院内有“景观池”,3个面积在200亩以上的人工湖一个已经注水,两个正在开挖,被称为“水城”的“点睛之笔”。 为了造景,一些市区没有大型河流的城市把手伸向“斗水七沙”的黄河,平地挖湖,引水进城。郑州市准备在东部新区内开挖被称为龙湖的大型人工湖。郑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文杰说:“龙湖总面积6平方公里,挖成后将引黄河水入湖,工程直接投资20多亿元。” 在西北一些蒸发量惊人的干旱地区,圈水造景也不甘落后。贺兰山东麓的宁夏石嘴山市,正用人力在城市边缘打造一个被称为“星海湖”的大湿地,计划开辟常年性水面20平方公里。银川市也计划投资4亿多元打造巨型“塞上城湖群”。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北榆林市,不但在市中心广场上建成1.3万平方米湖面,还计划投资1亿元修建大型沙地生态园,在园内开挖1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 在一些居民吃水都有困难的城市,也热衷于“圈水造景”。太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10,不得不从万家寨水库引黄河水解决城市用水吃水,但太原每年却从汾河水库买水,在汾河城区段维持一个1.3平方公里的人工水面。 据记者统计,目前仅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石嘴山、太原已形成或计划形成的人工景观水面就达56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 就在黄河流域一些城市争相圈引干流、支流河水大手笔“造景“之际,黄河却因缺水而陷入“生存险境”。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天然径流量降至450亿立方米,但流域内实际水耗用量却达350亿立方米。黄委会主任说:“黄河的水资源利用已突破河流承载极限。” 据水利部公布的统计数字,目前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至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至2000万公顷;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广大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有3亿多人。缺水,已成为我国北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圈水造景”助推地价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圈水工程”虽然大都打着“河道整治”、“防洪”、“保护湿地”等名义,但背后的重要目的是助推城市地价上升。 郑州市一位领导在谈到开挖“龙湖”与建设郑东新区的关系时说:“一有水,地价就要上涨。”洛阳市一位干部说:“在洛阳新区开发中,我们是先引水,再卖地皮,临水的地价要比不临水的高15%以上。” 咸阳市修建“咸阳湖”时,在河道两岸拿出近900亩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去咸阳湖边搞房产开发,赚!赚!赚!”咸阳市一度出现这样的招商广告。 先行“圈水造湖”形成的“财富效应”,引起其他城市纷纷效仿。许多城市参观后提出要打造“北方水城”、“塞上水乡”等不切实际的口号。 专家指出,“圈水造景”表面上是政府主导,实际是开发商在背后推动。这是继前几年“圈地”风之后,对关乎未来发展稀缺资源的无序争夺。对一些开发商来说,拥有了土地,再拥有水面,就有了在商战中克敌制胜的砝码。对一些城市领导来讲,圈些水造个湖,就有了景致,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也是摆在明处的“政绩”。据新华网 时评 形象工程反映扭曲的政绩观 旱情肆虐下,部分“北方水城”的人工渠、人造湖等城市水景纷纷干涸,裸露出难看的河床、湖底。这些“逢旱便涸”景观,揭了一些城市违背水情现实、一味“圈水造景”的老底儿。 大旱拷问下,部分城市人工水景“逢旱便涸”,折射出生态之忧、可持续发展之忧。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北方城市不顾自然条件造出大面积水域,结果往往蒸发量超过降雨量。动辄耗巨资、靠城市举债建起来的景观工程,变成当地最大的耗水工程。 各自为政的“圈水造景”也对水文和生态大系统造成破坏。如黄河流域沿线大小几十个城市争相圈引干流、支流河水,在他们大手笔“造景”之际,黄河却因缺水而陷入濒临断流的困境。此轮大旱,北方旱区城市居民间歇停水,农民“就差眼泪浇地”,再次敲响了水资源警钟。 违背自然条件大搞城市水景,说到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城市建设中功利化、短视化的表现。此外,其背后也少不了“挖湖造景”,借以抬升地价的利益驱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全面清理奢华浪费建设。不顾国情、水情的水资源利用奢侈之风,不顾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一味追求形象工程的形式主义之风,也该刹一刹了。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