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人文·讲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宁波的传统石作工艺

建于明代的溪卵石垒成的宁海岔路镇下罗甸乱石拱桥







  ①清同治、光绪年间修建的上海静安寺前涌泉护栏,也是宁波石匠的杰作。

  ②1870年前后的鄞江桥采石场。照片出自曾任浙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包腊家族相册。

  ③美国华盛顿纪念碑塔里有一块咸丰三年(1853)宁波府镌的石碑,碑文内容为徐继畲《瀛环志略》中关于华盛顿的简短传评,它是150多年前从宁波出发,远涉重洋抵达彼岸的。

  (上接A06版)

  从宁波石作的遗存与旧品来看,本地石作产业的历史与宁波城同龄,一千多年来非但绵延不绝,而且产品的范围愈加深广,做工愈加精致,随之其内部的分工也必定趋于细化。估计当年的石作内部,有采石(以开采、出产坯料为主)、粗石作(以承揽城防、海塘、堰坝、铺路、驳堪等大型工程为主)、大石作(以承揽桥梁、牌坊、房屋、阴宅民用工程为主)、花石作或细石作(以大石作配套雕饰工程为主,兼制作水磨、捣臼、压棚狮等生活器用以及浇铸鑞器部件的模具等生产辅助用品)和碑作(可能是石作中最早发生的分工)等专业。另外,园林叠石,也是石作一支,尽管五百多年前宁波就有了保留至今的假山———独秀山,但在宁波,这个专业远不如苏州发达,倒是同为累石,明清时期宁波石作中的乱石拱桥梁,尤其是不经打凿的卵石乱石拱桥(奉化、宁海山区仍有遗存,如建于明代的宁海岔路镇下罗甸桥),却是中国传统石作中的奇葩!

  流播四海 名扬天下

  所谓产业的地方性,本指其具有就地取材、就地生产与就地消费的特点,而“就地”的范围半径取决于最经济的内河水运距离。但宁波石作,却常出例外。

  目前中日专家研究表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石狮子,连坯料(梅园石)、石匠(伊行末)和造型风格,都是宁波的,时在1196年前后。

  去过泰国大王宫的游客,一定对里面的中国石雕印象深刻,这些石雕就是地道宁波货。其中的石狮,为清代宁波石狮的典型风格,文臣武将的造型与雕刻技艺几乎与南宋墓道石翁仲如出一辙,而石料,为宁波地区出产的上好青石。英国传教士戈柏在1860年出版的《中国人的生活自画图》(Pictures of the chinese draw by themselves)曾提及“每年宁波都会有大船将石狮运往暹罗(即今泰国)”,联想到宁波清末民初时期出产大量新花梨家具的现象,可以想见,这些石雕既是宁波去泰国空船的压舱物,又是与泰国花梨以货易货的支付手段,因此才出现了宁波花梨家具在国内独树一帜、宁波石雕在泰国王宫一枝独秀的现象。

  美国华盛顿纪念碑塔里有一块咸丰三年(1853)宁波府镌的石碑,碑文内容为徐继畲《瀛环志略》中关于华盛顿的简短传评,它是160多年前从宁波出发,远涉重洋抵达彼岸的文化使者。

  晚清以后,乡人大规模地走向上海、汉口、天津等地经商,而如压绷狮之类的小石器携带并不困难,所以宁波石器特别是压绷狮之类的小石器在国内的流布也有不少。宁波人还在上海留下不少建筑,比如清同光年间修建的静安寺前涌泉护栏,就是宁波石匠的杰作。

  老枝新芽 中西合璧

  砖木框架结构是中国建筑的特点,与西方的砖石结构相比,石头在中国建筑中并非是主要的承重构件,宁波石作不但甘为配角,而且在石构件如石门、石窗、柱础、护板、台阶、御路、内墙脚通风口,甚至庭院雨水地漏孔上,从来勿忘随手雕琢种种花样,石头在宁波民居建造中比木头承当了更多的立面装饰角色。

  1844年元旦宁波正式开埠后,西方的砖石结构建筑开始进入宁波,本地石作也热情地参与到建筑文化的变迁,对折衷主义建筑形式与风格在中国的形成及其确立,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在混凝土尚未大量应用时,石头在西式建筑中的结构地位要比中式建筑的来得重要,比如条形基础、门窗过梁(英国驻甬领事馆)、立柱(谢宅)等石构件。在宁波,以石块作下部承重砌体的西式建筑,除了华美医院,未再发现第二例,但在现存的建于1872年的江北天主堂、尚不知确切建造年代的中马路邮局和建于1903-1908年的谢宅发现外墙有少许挑出墙体的青石板环绕,这些连续铺砌的青石板或许是圈梁应用前同时具有楼板承重梁、防水檐板兼立面腰线装饰(尤其是谢宅)的作用,这种做法似乎很少见于外地的近代建筑上。

  另外,用青石板作山墙与砖柱防水压顶(浙海关旧址博物馆、浙海关职员宿舍、孝闻街教堂等),也是在水泥普及前宁波石匠的创举。

  和中式建筑一样,宁波石头在西式建筑中同样极尽雕饰之能事,而在图案与造型上,石匠师傅则能忠实地体现老外的设计意图,如江北天主堂上的青石雕尖塔、梅园石哥特式尖拱门、青石圆窗套,谢宅临江外廊和中马路邮局门楼的青石雕爱奥尼克式柱头等,显示出宁波石匠与宁波木匠一样,对外来文化都有着开放接纳的胸襟。特别是谢宅,可以说是宁波石作在西式砖石结构建筑中中西合璧的巅峰之作。

  宁波石头很早就引起在甬老外的注意,英国传教士戈柏1848年来到宁波,当年他就去过大隐采石场;1870年前后,老外在鄞江桥采石场拍摄过不少照片;1903年有一个叫J.E.Denham的洋人从上海来甬,到东乡胡郎岙(今名湖郎漕)石宕考察,写过“宁波青石采石场”,发表在《字林西报》主办的《东亚杂志》上;《东钱湖志》上说,“(石)出胡郎岙者,色绿而质脆,宜于装点园宅,近沪上西人喜用之”。

    闺房内闱 终身小伴

  压绷,顾名思义是用重物压力来绷紧刺绣布面,在宁波,这个重物是用梅园石或青石雕琢而成的小石狮子,故称压绷狮。其实,压绷狮的题材并不限于狮子,常见的还有懒婆娘喂奶,更有麒麟送子、昭君出塞、西厢记、牧童放牛、美人读书等人物故事;外形也不限于便于拎挈的形状,许多压绷物做成盆子形、秋叶形,中有花鸟虫草、象牛鱼蛙乃至祥云灵芝等,无不生动活泼、秀丽灵气。这类小石器,浅雕深镂、穷工极巧,髹朱贴金、吉祥喜庆,乍见如木器,上手方知石。压绷狮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终身伴侣,它或许是母亲从外婆手中传承的,也或许是父亲为女儿定做的,它伴着她学习女红,跟着她嫁入夫家,又陪着她在灯下密缝游子衣,最后她又让它跟着女儿出嫁,压绷狮身上承载着满满的爱、叮咛与祝福。

  与压绷狮相仿的家用小石器,似仅见于晋陕一带被称为“拴娃石”的器物,黑石,质硬,只可圆雕,不能镂空,亦无法髹漆,拙朴憨厚而少灵动。严格地说,“拴娃石”并非如压绷狮那样为女性专用,这是外地小石器与宁波压绷狮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女性专用的小石器,是宁波地方独有的文化现象。

  随着建材工业的发达、现代营造工程技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传统石作在建设、生产领域里的地盘日渐萎缩,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也使得传统石作产业丧失了原先最主要的如牌坊、墓园等民用市场需求,因此,石作是比木作更早陷于衰退的传统产业。另外,因为工具的进化,即使诸如采石、刻碑和园林石雕在近十几年间复兴,但从业者所拥有的,只是职业技能,而不是传统手艺。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珍惜这些凝聚着先人的荣光与智慧的“会唱歌”的石头!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