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丹 绘 |
□夏 真 其实,写这篇评论时我很是惴惴不安,因为《甘苦人生》出版之际就引起了不少德高望重前辈们的关注,许多人给予了高度评价。更有文坛前辈徐季子老师为他热心作序,那篇序写得如此精彩,几乎将我要说的话都写尽了。我想我只能从写作角度来阐述对此本自传的看法。 写自传,过去似乎是名人们伟人们的专利。这些传记常常是我们年轻时的最爱,从中我们了解崇仰者的风采,学习做人的道理。后来,慢慢地,这些书的主角演变为我们同代人了。成功的企业家、演员及各类明星们纷纷出书,成了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书,或者是回顾自己的奋斗史,或者是记录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最不济的也写写自己见过的、交往过的某某政要或者名人。当然,不论他们写什么,都显得轰轰烈烈光彩照人,都会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完成这本书文学之外的任务。 然而,最近,渐渐地,自传,这一文体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寻常人家。我身边就有不少熟人表示要写本自传。他们的出发点既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扬名,而是———给后代留个念想。 也正是这么个朴素想法,促使赵实践拿起笔来完成了这本《甘苦人生》。这也就造就了此书鲜明的写作特色———我称之为“日常叙事”。 “日常叙事”,也可称为日常化写作。是否进行日常化写作是由作者的品性、经历决定的。赵实践不是名人不是伟人,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没有经历大起大落的政治风云,更没有博人眼球的什么跨国恋爱。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平实、平凡;他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平安、平淡;他学的法律专业又使他不能如作家般洋洋上下五千年,纵橫三万里。于是,一切的一切,决定了他只好进行日常化写作———拒绝宏伟的场面、抛弃曲折离奇的情节、不去尝试任何新意的叙述方式,而是尽力将故事讲得顺畅好读、实在易懂、耐人寻味。 应该说,这是一种更高难度的写作方式。它要求作者本色出演,来不得一点虚假,就像宁波人最爱的清蒸黄鱼,端到读者面前的,必须是货真价实! 作者做到了。这是一部本真之书、命运之书和人性之书。它多角度地展示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对他的深切影响,表现了在世俗欲望中内心种种真实的冲撞,刻画了人性最终对善与美的升华。 日常化写作,并不是说不要写作技巧,恰恰相反,它的朴实无华的表达更需要大量的细节作为支撑。书中许多动人细节令人读来爱不释手:母亲千里送别时,一碗情真意切的鸡汤;高考迟到时,教导主任的网开一面及匆匆摘下来交给他的一只手表;山村小道上,抱着孩子久久佇立为他尽心指路的年轻村妇.……当作者用朴素无华的笔调重现这些场景之时,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传递过来的温暖与力量。从生活的细小处写起,正是日常化写作最根本的标志。 日常化写作的另一个要求是,内容必须有作者本身鲜明的特点。 人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提出日常化写作就是写柴米油醋。如果如此,文章就会千人一面。其实,它更强调的是个性化。也就是说,你必须将你一生中最具特色的材料呈现在读者面前。赵实践的职业特色是什么?他是学法律的,大半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审判与司法行政工作上。这就形成了此书的一大特色。读着他的书你会感到都是小说的素材。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他判案的那些章节。在这些章节中,既表现了他的爱心又表现了他的智慧,无论多么复杂的案情,他总能审时度势,合情合理合法地作出判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与人际纠纷。为此他获得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奖励,司法部授予他“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每个人的一生总是独特的,任何一个人的感受总是无法复制的,每个要写自传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你与众不同的特点来。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特色鲜明!个性化,是任何一种写作成功的诀窍! 写好日常状态的生活,也许是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文学。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作,博客、微信、网络等等多种形式,为热爱写作的人提供了实现写作梦的平台,出版的日益宽松也为许多人的出书打开了方便之门,日常化写作将渐渐成为一种文学的主要形态而存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走得太快太匆忙,急于创新,急于成功,急于呐喊,而日常化写作需要你静下心来,深入生活,深入内心,细细地体味生命的本真。当某些人津津乐道地做着各种文字实验游戏时,当文学越来越远离大众走进象牙塔时,日常化写作才是文学更应追求的走向,因为它更接近文学的本质。 所以,赵实践的《甘苦人生》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一本家史式的回忆,而代表着正在民间悄悄兴起的一种大众化创作的走向。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更多的诸如此类的日常化写作的出现,希望有更多的人拿起笔来,对中国人过去的几十年的精神沉浮、灵魂走向、情感形态进行回望与勾勒———哪怕它们是粗糙的,不成熟的,不够文艺范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