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当代人的动脑能力越来越强,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织毛衣、修收音机、打制木柜……这些手艺,正渐渐被遗忘。 美国近年兴起“工匠运动”,结合传统DIY理念和现代科技,试图重新搭建人与物质世界的“有形”接触,恢复人们亲手使用工具为生活创造便利的能力,拒绝“一切交给电脑解决”。 “工匠运动” 一场新工业革命? 美国媒体将“工匠运动”誉为一场“新工业革命”,但从很多方面来说,这场运动其实体现的却是一种“回归”。 现代“工匠”可以是一个会手织毛衣的家庭主妇,一个善于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的中年男子,也可以是掌握最新3D打印技术的“新新人类”。只要是那些亲自动手、将DIY理念付诸实践的人,都是推动“工匠运动”的一分子。 这场运动的枢纽是所谓的“工匠空间”。过去10年内,美国出现数百个“工匠空间”,主要坐落于社区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或青少年活动中心。接触不到木工活和机械装置的学生们,有想法却没有资金置办设备的创业者们,想暂时脱离电脑、体验动手乐趣的普通白领们,纷纷聚在这里,挥洒汗水打造各种物件。 在底特律东南端的“埃利奥特山工匠空间”,两个12岁小姑娘正沉迷于一项工作。茨薇娜·格雷手握烙铁,她的朋友雷文·霍尔斯顿-特纳则拿着一台木材燃烧装置。她们想在一个木箱表面烙出先用铅笔画好的“我行我素”几个字。 茨薇娜解释说:“我们想看看用哪种工具效果更好,烙印更深。”“还有,哪个颜色更漂亮。”雷文补充道。 底特律有6个这样的“工匠空间”。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汽车城”随着制造业衰落而面临破产,但也同样受到这股结合传统手工作业与现代技术设备的“工匠运动”潮流感染。 今天的DIY 明天的“美国制造” “工匠运动”不光是一群人的业余爱好,还潜藏着对美国政治经济的重大意义。6月18日,美国白宫举办首届“白宫工匠嘉年华”活动。总统奥巴马对参加者发言:“今天的DIY就是明天的‘美国制造’。美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革命,一场能在未来数十年内帮我们创造新就业岗位和产业的革命。你们的项目正是范例。” 美国多年经济低迷,就业形势严峻,制造业首当其冲。相比其IT领域技术水准的遥遥领先,美国对传统制造业技工的培养却不再重视,制造业越来越依赖于“外包”。 专家说,这是因为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如今大多数人认为,高中生毕业后就得上大学,那些“上不了大学”的人才会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由于预算限制、标准化测试使学业压力增大等原因,许多中学被迫取消手工艺、家政和艺术创作课程,全力以赴提升学术成绩。另外,数字时代使更多劳动力向信息技术产业集中,进一步导致美国人动手能力越来越差。 上世纪70年代,中学生尼尔·格申费尔德已经明确感受到“动手者”和“动脑者”的分野。他当时想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因为在他看来,那里是“学焊接、修车和其他‘酷技能’的地方”。但师长告诉他不能这么选,“因为我聪明”。 多年后,格申费尔德当上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但他对动手的爱好并未消减。工作之余,他经常上车间动手做东西。可仍有人这样说他:“得啦,你可是聪明人,应该指挥别人干事。” 格申费尔德如今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学教授,他领导的麻省理工“数位与原子中心”正尝试改变这种“聪明孩子读书,笨孩子学手艺”的观念。他开发了一个“加工实验室”,在这里,“聪明孩子”们得以把他们脑子里的奇思妙想设计出来,并动手加工成一件件实物。 从“加工试验室” 到“工匠空间” “加工试验室”耗资上千万美元建成,既配备先进的加工仪器,如电子显微镜、射流切割机,也有传统的金属器械和木质工具。学生们在这里设计制造各种器械,小到处理蛋白质的微型器械,大到可以组装飞机的大型器械。 为推广这一项目,格申费尔德开发了一套简约版的“加工实验室”模板:一台激光切割机,一台能操作精细切割、塑形、钻孔的计算机数控机床,一台3D打印机及扫描仪,一部铣磨设备与各种手动加工工具,总成本约10万美元。 2007年以来,从英国北爱尔兰到不丹,全世界涌现几百个“加工试验室”,全都通过数字视频连接。西班牙巴塞罗那设置了数个“加工试验室”,作为经济复兴战略的一部分。联合国甚至考虑在难民营中建立“加工试验室”,作为对难民开展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途径。随着“加工试验室”遍地开花,格申费尔德设立了“加工基金会”,帮助新建立的试验室管理者获取设备与指导。 “加工试验室”方兴未艾,“工匠运动”又紧跟而上,形成一场涉及面更广的运动。在美国,已有超过200个组织在“makerspace.com”网站上登记注册。 美国政府把这场运动视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技术人才的平台。奥巴马在白宫的“工匠集市”活动上承诺,政府下属的几家研发机构将向公众开放,并呼吁美国各地方官支持本地社区多建一些“工匠空间”。 2011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启动一个为期四年的试验性项目,与全美大学研发机构合作,在1000所中学展开“工匠空间”。上个月,国防部宣布,项目局将提供1250万美元奖金,用于鼓励中学在校生和毕业生用“低技术”手段制造出“高技术”设备的相关教学和培训。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