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星期日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默默守护着港口和大海……

  引航员正在引航。
  引航快艇驶向外轮。
  引航员爬上软梯。

  默默忍受孤独———灯塔工

  在与海相关的工作中,灯塔工是一个极普通的工种。一年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守在与世隔绝的孤岛礁岩上,精心保养设备,呵护夜晚中的一束束光芒,为过往船只指引方向。

  赵盛仕是宁波航标处的一名在灯塔岗位上坚守了整整36年的普通灯塔工,他出生于1956年7月,1982年转业到地方,首上鱼腥岛灯塔,1983年换到唐脑山灯塔,再到下三星灯塔。

  灯塔工主要做什么呢?赵盛仕说,从一般的工作定义讲,灯塔工只要确保灯塔白天醒目、夜晚发光就可以了。但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面对着风霜雨雪等不可抗自然之力,维护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业务内容包含极广。

  一名称职的灯塔工,他要精通灯器、机电设备,要会做钳工、木工、电工、水泥工、漆匠、电焊工、机械工、维修工和管道工等。此外还得种菜、烧饭、洗衣。宁波老话称这类人为“百内行”,就是什么都会做的意思。

  灯塔工最怕冬日守岛。一是此时的海风特别大,吹起的浪头甚至盖过灯塔。出去工作要拴绳,以防坠落海中。二是冬天的风像刀子,吹得人脸上凛冽异常。干活不小心露出手,会被吹裂。三是海浪超大,害得补给船有时靠不了岸,只能原路返回。补给船上,装的是灯塔工的希望和生活用品。

  赵盛仕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灯塔工的工作生活尤其艰苦。台风季节,唐脑山岛周边的海浪扑腾起来,盖过山头。小岛成了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摧毁作用,带来恐惧。入夜,灯塔工去开灯,路上没有挡风墙,惟恐被打到海里。他们就在腰上身上缚了与工作房相连的绳子,摸索着去开灯。

  日常运输任务也很重。一般,灯塔离码头有一段距离,建筑用品、机器保养品和生活用品,都在码头卸货后,靠人力从山下挑上来。

  好在,现在这种状况已大为改善,岛上建立了管道和运输系统,供应齐全。

  记者了解到,目前,宁波航标处辖区管辖管理的航标有1350多痤,其中灯塔为20座,随着一些灯具采用太阳能供电后,目前有人值守的灯塔仅有8座,灯塔工人只有不到50位。

  科技承担了使命———报务员

  电影泰坦尼克有这么一幕: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船上的无线电信操作员先是发送“CQD”信号求援,但一直得不到回应。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船上的报务员杰克·菲利普斯对另外一人说:“发送SOS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新的国际通用呼救信号,可能是我们最后的获救机会。”

  果然,求救信息幸运地被远在纽约的一位叫萨洛夫的人接收到,他果断地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世界通报了这一消息。

  42岁的余姚人杨静松,差不多就是宁波最后一批船舶无线电报务员,杨静松大学学的是船舶通信导航,1996年,大学一毕业,拿着二等报务员证书,做了船舶无线电报务员。

  “以前,报务员是轮船上很吃香的岗位。”杨静松说,报务员负责对外无线电联系,包括收发电传、电报、电子邮件等,以及收听有关航海警告、航海气象的通报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单独处理导航设备。

  船舶报务员在大海上发送信息,需要海岸电台的报务员来接收。1979年,宁波海岸电台收信台迁到了镇海骆驼的团桥。那一年,20多个年轻人加入了报务员行列。

  老周就是其中之一。那时电台工作特别忙,除了收发电报外,还要在收报机前不停地转动度盘收听信号,“滴答……滴滴答……”,耳朵里传来的各种信号,都要认真记录下来。越是遇到雷雨天,杂音干扰大,越是要把耳机紧扣在耳朵上,生怕船在海上遇到危险,发遇险求救信号漏听。“由于工作性质的要求,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高度警觉,认真、迅速地传递信息,以确保海上生命财产的安全。”老周说。

  1991年2月22日,“浙海111号”不慎在舟山群岛南海面小野猪礁触礁,并搁浅在灯柱旁。宁波海岸电台报务员吴斌良最先接收到“浙海111号”所发的SOS求救信号,立即将信息上报上级部门,在有关部门的解救下,“浙海111号”被成功拖离礁石。

  宁波海岸电台的信号很强,可以传输到半个地球,老周说,他们曾经接收到瑞士的一个业余电台。

  然而,随着卫星通信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国际海事组织已逐渐淘汰莫尔斯电码SOS呼救系统,引入新的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即GMDSS。现在的船舶,已经取消报务员这一职位,由持GMDSS证书的驾驶员取代。2002年12月1日,宁波海岸电台关闭莫尔斯电报电路,海岸电台报务员也结束了服务使命。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先进的通信渠道,但是,一些岗位不得不面临淘汰。“有失落感,觉得挺遗憾,我们一帮报务员,曾经的目标就是拿一个纪念章,国家有规定,在通信行业连续工作30年就能领一个纪念章,可惜的是,我们当时一起进海岸电台的人,没有一个做到30年。”在老周40多岁时,不得不改行。

  如今,宁波一些曾经的报务员还会在一起聚会,聊天中,他们中有人还这样笑称:哪一天科技又发展,说不定又需要报务员了,我们又可以操旧业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