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论 □特约评论 邱大立 在这个九月,作为音乐人的莫西子诗做完了他的第一个梦《原野》,让人吃惊的是,他那首不久之前大红的歌曲《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并没有收录在这张专辑里,这个“遗漏”让我更加摸到了他的内心。莫西子诗当然知道这首歌如果收录进他的第一张专辑一定名利双收,但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手,他从未奢求自己的歌曲像病毒一样在大众生活中侵蚀。这个“遗漏”,让《原野》的绿意更湿润了。 在《原野》中,莫西子诗像一首我们青年时代读过的诗一样干净而立体。他的歌声是穿透性的,没有杂质,没有搅拌,如野地里的泥浆一般流淌、翻滚,并怀揣希望。《原野》里没有一句普通话,它们全是彝语、呓语和纯音乐,这是一次新的聆听体验。在一个空荡荡的世间,这个人孤零零地还在寻找着他没有找到的。《原野》中的12首歌,是12个关于凝视与寻觅的镜头,它们没有一个特写的形容词:《知了只叫三天》、《投胎记》、《赶集》、《妈妈的歌谣》、《失去的森林》、《月亮与海》、《星星是夜晚路上的眼睛》……这些童年的景象,在轮回了几十年后,又重新来到我们眼前。在成功的欲望一次次虏获我们的心灵后,这些没有成本的幸福与美此刻又轻轻地绞痛着我们的心。 听莫西子诗的音乐,不可能不疼。疼,是因为他把真实的世界重新推给了我们;疼,是因为我们的良心还没有彻底泯灭。这是一个现实世界里的诗人,他把心底的情感以诗歌的方式呈现,那空旷的歌声是山林的召唤。《失去的森林》前奏是一段空灵之极的吉他声,这是窦唯的演绎。对于一个汉语聆听者来说,它们是彝语还是呓语,已经不再重要。 我不了解莫西子诗的往昔,但在他的音乐里,我望到了他的故事和故乡。这是一个不善张扬的人,他没有勉强自己,用我们流通的语言和情感色彩来书写他的诗卷。这是众生的母语和韵律之歌。《原野》的录音是舒展的,也是生长的,除了莫西子诗辨识度很高的歌声,专辑里还有更多美丽的器乐篇章,口琴、口弦、唢呐、陶布舒尔、尤克里里、巫毒鼓、笙、马布、笛子、箫、拇指琴……它们就像一颗颗生命力茁壮的种子,均匀地播撒在12首歌里。这些从地下钻出来的音乐,它们让我们重新听回了自然的律动,更让我们开始重新去珍惜自然的力量。《原野》里只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以人为表达主题的,《赶集》、《妈妈的歌谣》、《丢鸡》、《思念》,其他的作品是以自然万物为倾诉对象,大至月海山林,小到昆虫花朵。 这12首歌,仿佛12个寓言,在测试着人心的质地。这是一张没有颜色的唱片,要靠你自己去画。 那虔敬之唱,自成一片原野。 莫西子诗:彝族,来自四川西南大凉山,被誉为彝族民谣创始人。 现居北京,专职于原创音乐及电影、话剧等音乐创作,组建有莫西子诗乐队,兼窦唯乐队吉他手和人声。 2014年,在《中国好歌曲》中演唱《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大获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