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焕军在整理实地走访后带回来的助学资料。 |
□记者 边城雨 文/摄 昨天凌晨1时,宁波市民潘焕军乘飞机抵达贵阳机场。这是近一年来他第5次前往贵州,此行的目的和以前一样,是为了走访手头150名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将学生资料带回宁波,发动周围的朋友来资助孩子们,让他们实现上学的梦想。 此前,潘焕军已先后带回了多所学校300多名贫困学子的信息。除自己结对了37名外,他还通过微信发动身边的朋友,使其余的孩子得到了资助。他被当地的孩子亲切地称为“宁波好人潘叔叔”。 他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潘焕军今年40多岁,老家在新昌,20岁来宁波打工。一晃20多年过去了,他先后做过多项工作,然后自己下海创业,如今事业小成。 潘焕军说,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总想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前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朋友的介绍,资助了甘肃的3名小学生,每年定时给他们寄学费及一些衣物和学习用品。这3名小学生也很懂事,每隔一段时间就向他汇报一下学习成绩,这让他从中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 去年3月份,他在贵州开会时,当地的同行和教育界的人士得知他热衷于助学,就劝他多关注一下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后来,潘焕军通过贵州助学促进会联系上了贵州都市报负责希望工程报道的记者赵惠,让赵惠帮助他寻找一些贫困学子的资料。 除了自己结对 还发动亲友资助 经过前期的考察之后,赵惠向他推荐贵州纳雍县昆寨乡的贫困学生,并邀请他到现场实地考察,以挑选资助对象。去年12月6日,潘焕军带着30箱的助学物资,第一次踏上了贵州助学之路。昆寨乡位于纳雍县西北部,由于山高坡陡,偏僻闭塞,缺水少田,当地人的生活相当贫困。在经过连续数日的奔波之后,潘焕军走访了位于昆寨乡长丰村的大德小学,这是一个山外人援建的希望小学,有学生167人、6名老师和4名支教志愿者。 老师从学生中挑选出37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潘焕军与一名同去的朋友一合计,决定将这37名贫困学生作为资助对象,并承诺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潘焕军还走访了昆寨另外几所学校,带回来200多个贫困学生的名单。回到宁波后,他把这些学生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在自己企业组织的一次年会上,潘焕军把这些学生资料挂了出来,并现场播放了他去贵州考察时拍摄的视频。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些贫困学子被参会的人员全部抢走。 “孩子们都叫他宁波好人潘叔叔” 此后,潘焕军又先后3次赴贵州,平均每两个多月去一次,主要把资助的目光对准了纳雍县的多所学校的贫困学子。今年8月22日,他本来要第5次进入贵州,去考察手头新增的150多名贫困孩子的情况,但是因为家中突生变故,只好退了机票,直到前天才成行。 昨天夜里,记者在和潘焕军取得联系时,他已经赶到了纳雍县昆寨乡,走访了一些学生,有些学生的资料不全,他已经让他们自己补齐。“第二天我会赶到普安县,那儿也有一些学生需要去实地走访,这次可能要待个五六天。”因为手机信号不好,潘焕军在电话中断断续续地说。 纳雍县昆寨乡民族学校的饶校长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潘先生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每次来水都顾不上喝,就踏上了走访的路,有一次我们过意不去,想请他吃个饭,最终还是他自己悄悄买的单。每次来他都是把身上的现金发完,然后才离开。现在孩子们都知道宁波有一个好人潘叔叔,有什么心事也愿意和他交流沟通。作为山区学校的校长,我代表孩子们真心感谢他和那些好心人。” 另据饶校长介绍,潘先生想得很周到,他给学校负责资助对接的老师每人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微信等,然后再把学生的情况发过去,这样避免了很多环节和质疑。 建微信平台吸引200多名爱心人士参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掌握受助学生的情况,潘焕军还建了两个爱心助学微信平台。这个平台上聚集了200多位爱心人士,一共资助了340多名贵州的贫困学子。潘焕军说:“我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些事,我的背后有一个爱心团队,我只不过是离孩子最近的人,是他们给孩子送去了温暖和希望,我非常感谢他们。” “潘先生真是一个很热心的人。”提起潘焕军,贵州都市报记者赵惠说,这么多年来,宁波的爱心人士对贵州的资助很多,但潘先生尤其执着和认真,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他基本上都是亲自跟踪,并且从中穿针引线。 “每一次去贵州,我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还是会被那里的贫困所震撼。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我就决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潘焕军最后表示,“每当看到孩子们来信说成绩好了,这比我赚了多少钱都高兴。只要条件许可,我会把助学这件事当成一件长期的事业去做。” 快评 真诚和踏实 成就“好人潘叔叔” 40多岁的宁波市民潘先生,被贵州当地孩子亲切地称为“好人潘叔叔”。他的爱心举动,无疑值得鼓掌喝彩。而探究“好人潘叔叔”一个人的善举为何会成为一群人的共同行动,或许更有意义。 “好人潘叔叔”无疑是深谙网络传播的巨大力量的,他建了两个爱心助学微信群。群里的200多名爱心人士跟着他资助了340多名远在贵州的贫困学子。这一份份爱心,有没有一时冲动的非理性成分?我们姑且认为可能会有。然而,笔者更愿意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因为发自内心地认可和信任潘先生,才会主动自愿地资助从未谋面的贵州大山深处的贫困学子。 这200多位爱心人士,为何信任潘先生? 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潘先生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在做这件事情,他不是为了沽名钓誉。40多岁的潘先生,一直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前年偶然的一次助学活动,让他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在他看来,这就是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助学于他,就成了他追求生活意义动机驱使下的自觉行动,一项他愿意长期坚持去做的事业。真诚的力量最感人,潘先生的助学之举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回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则是因为潘先生的助学善举,让他们放心。潘先生提供的所有助学名单,都是他亲自深入实地走访,一一核实过的,每个贫困学生的情况都真实无误。有人说,诚信是这个社会最稀薄的空气,这话的另一种解读是:人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诚信的对待,因为只有这样,自己的付出才会有价值。这也是经潘先生一一核实过的助学名单一拿回来,就会被一抢而空的原因。 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得更美好。爱心事业的弘扬和传承,无疑需要正在奉献爱心的市民,像潘先生这样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去行动,从细节入手踏踏实实地给人以信任感! 紫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