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思特联盟”基金的志愿者在进行义卖活动。 |
|
外国友人乔·米歇尔捐赠设立慈善基金。 |
|
“粉红丝带”关爱女性慈善基金的志愿者在看望患者。 本版摄影 许天长 郭天放 |
□记者 王思勤 9月3日,江东中心小学301班全体学生和家长,在市慈善总会设立了“非同一班”慈善基金,定向用于助学等项目。这也是市慈善总会小额冠名慈善基金名单中的第58个。 “姜门曹氏”、“大爱宏伟”、“晴朗”、“广助”、“共同梦想”、“琴栋一生”……自2012年小额冠名慈善基金推出以来,到今年9月10日,爱心人士共在市慈善总会设立小额冠名慈善基金58个,基金规模达394万元,到位善款达297.7万元。 这几天,在采访了多个基金的捐助者后,记者发现,每个基金背后都有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捐助者们朴实而善良的想法,最能温暖人心。而这些点滴之善,最终也将汇成大爱。 姜门曹氏基金 “人贵知足,踏实为善” 鄞州集士港镇卖面桥村的65岁老人姜关水,是我市冠名小额慈善基金的第一人。说起这个“第一名”,老人脸上笑开了花,嘴里念着“都是缘分”。 2012年6月1日早上7点多,姜关水准备骑自行车去海曙的女儿家,出门前,他瞄了一眼刚送到的报纸,上面写着:市慈善总会向社会征集小额冠名慈善基金。 “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如果是分期付款,我正好能接受。”于是,一个多小时后,急性子的老姜赶到了市慈善总会,签了协议,认捐了1万元的慈善基金,分5年付清,并指明要捐给华慈医院,“华慈医院是家慈善医院,以前我也通过市慈善总会向那儿捐过钱,有了基金,也可以让自己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冠名基金得有个名,初中文化的老姜用了“姜门曹氏”这个名字,“老伴姓曹,我做好事,是向她学的,而且基金这事,没有老伴的支持肯定做不来。” 当年每月退休金只有1500元的老姜,是怎么考虑5年捐足1万元计划的呢?老姜坦言,家里是不富裕,可他们知足,“年纪大了,吃饱穿暖就行。至于吃什么穿什么,不重要,过日子足够了。” 话锋一转,老姜乐呵呵地谈起了自己的5年计划:“第一年我往基金里放了1000元,去年退休金多了,我就投了3000元,今年已到位2000元,下半年准备再捐1000元。哈哈,这样下去,我可以超额完成了!” 老人的笑脸,照亮了卖面桥村河边这间狭小昏暗的老屋。在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桌椅柜橱都是上世纪中期的样式。这些年来,这对节俭的善心夫妻,把从牙缝里省下的钱都拿来做了善事:除了基金外,他们还资助病重的孩子和老人,捐钱给灾区,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文具,给贫困地区寄爱心包裹……上个月,看到《宁波晚报》上有关2岁女童小欣人工耳蜗丢失的报道后,他们也捐了一笔爱心款给小欣。 老姜说,这几年,光他一人一年捐出去的钱也有六七千元,老伴那里,他没问,但肯定捐了不少。他的女儿和女婿,也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人贵知足,踏实为善。”老姜说,他和老伴始终认为,别人有困难,就要帮一把,而且,在做了好事后,心里很踏实。 晴朗基金 “增一片晴空,望互相温暖” 爱心人士李女士设立的“晴朗”基金,是目前小额冠名慈善基金中金额最高的,到位善款已达到了150万元,在基金用途上,登记的是:救助儿童、大学生助学。李女士说,如果今后经济实力允许,她会坚持每年捐出50万元的基金款。 问及基金名字的由来,李女士说,“晴朗”是她孩子的小名,以此为名,除了寄望于孩子未来外,也是想要表达“人生风雨难测,增一片晴空,望互相温暖”的意思。 “大学毕业后,我白天做外贸,晚上兼职做电台的情感节目,充当听众的知心姐姐。在电台的这段工作经历,对我影响很深。”李女士说,听众的来电或倾诉、或求助,让她直面了很多人的内心,每次被感动后往往会有一种帮助对方的冲动。 也许,年纪尚轻时,李女士只是个慈善的旁观者,但经商后的她,在看到晚报彩虹助学项目后,踏出了慈善的第一步。“第一年,我有些踟蹰,等拿到助学名单,名额已被抢完了。这么多宁波人对慈善的热情,让我更加坚定了态度。”第二年,她结对了湖北的贫困学生小管。 李女士说,她付出的只是小小的一份善意,可收获的却是小管一家满满的真诚,“我永远不会忘记,2008年春节,小管拿着重病母亲省下来的一篮子鸡蛋,从湖北农村赶来看我的情景。当年南方特大雪灾,交通困难,小管一路上抱着鸡蛋,整整花了十多天才到宁波,我真是难以承受这样一份心意啊……” 从那以后,李女士相继参与了多个慈善捐助项目,又在小额慈善基金推出的第四天,签下了协议,“小额慈善基金可以指定受益群体,也可以把慈善有计划、成体系地传递出去,更有持续性。” 这两年,李女士参加了两次面对面的基金定向捐助,也感受到了很多:“善意如灯,也许照不尽远方的黑暗,至少能照亮并温暖周围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