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讲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水灵秀 圣贤汇集

———虞舜故里冯村

诸冯牌坊
舜田握登墓地(孝娘门)
舜帝出生地诸冯旧址
握登山旧址

  主讲人 叶鑫龙

  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余姚人,业余文化爱好者,余姚舜帝故里纪念馆筹办者。

  冯村,旧时称诸冯,今属余姚市兰江街道,古属魏王封地,据唐《元和·郡县志》卷二:“舜出生历代都邑考诸冯人,今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则直以县冯村为诸冯故墟矣”。

  冯村虽然是一个地处四明山北麓的小山村,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除了因为它与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相关,还与东晋时宰相谢安、书圣王羲之、高僧支遁以及“文宗”许询、孙绰、王蒙、刘真长“七贤”有“牵连”,汉代的虞国、三国时虞翻、唐代的虞世南,均在这里生活过,被誉为“一部《余姚志》,半部虞氏史”。有明代“海南夫子”之称的古文字学家赵谦也曾在此专攻文字学。可谓:“循循舜里,名贤世传,观风氏族,莫如诸冯”。

  如今,余姚冯村的虞舜传说已被浙江省批准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底蕴深厚 风景美丽

  冯村是一个由溪流冲积而成的小山村,距离繁华的姚城只有5公里的路程,驱车十分钟即可到达。村落四周是充满自然风光的山水田野,没有闹市区的喧嚣嘈杂。

  四明山历来盛产竹笋,产自各地的竹笋中,冯村之笋以其色泽白嫩、口味甘甜而声名远扬,素有“寒士山珍”之美称。但是,冯村不是仅仅以笋闻名,这里更有着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冯村北越金沙岭,经石婆桥,可以直达姚城;往南踏步羊肠古道清贤岭、赵宦岭,可以见到考古台、万书阁等遗址;还可登乌丹山、看桃花岭、游水果坪,看碧波荡漾四明湖全景;进湖东村后,可以游览梁弄古镇,看东晋宰相谢安的遗迹,过此即进入上虞境;离冯村30里即是上虞古县城丰惠,可访舜母出生地握登山、到祝家庄至英台故里;西北经过西翔岙,可去凤亭祭虞翻,到相传舜钓鱼处的钓鱼坑,以及赛天洞、禹司马桥、莫家湖考察历史遗存;东边与向家弄水库近在呎尺,是冯村的“仙山琼阁”。

  

  诸冯姚墟 舜帝故里

  姚舜是我国上古时代著名的帝王,是华夏开创初期的杰出领袖,他和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并称为上古“五帝”,也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三大酋长尧舜禹之一。

  自姚舜开始,父权制度逐渐形成,开始进入农耕社会,姚舜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过渡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故此,司马迁赞扬他“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这样一位中华先帝,怎么会同冯村有关联呢?

  孟轲在《孟子·离娄章句》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东经学家赵歧对此句作注说:“诸冯,地名也。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诸冯在东方夷服之地,靠近东海边。冯村古时称诸冯,与史书的记载相符。

  春秋《竹书纪年》和汉代《史记正义》也都写道:“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余姚本属于东夷之地,“生舜于姚墟”,那么,姚墟又在哪里呢?

  晋代《会稽旧记》载:去虞三十里有姚墟,即舜所生也。这个虞是指现上虞旧县城丰惠镇,离上虞三十里即是余姚的冯村。

  宋《嘉泰会稽志·山·余姚》条中也有记载:姚丘山在县西,舜母握登感虹生舜之地。

  在《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时也说道:“越州余姚县,舜姚姓,故云余姚。”又说:“越州余姚县有历山,又有诸冯姚墟,云生舜处也。”

  据南宋《宝庆·会稽续志》云:“邑有诸冯之地,舜所生也”。

  黄宗羲也肯定姚舜出生在余姚境内的诸冯废墟。他在《孟子师说》中说:“今余姚、上虞两县皆以舜得名,其水经余姚者姚江,亦曰舜江,舜之古迹在此两县为最多”。

  由此可以证实:余姚诸冯乱滩山(俗称火盘畈),就是姚墟;握登山距余姚诸冯三十里,即舜母生舜之地,舜母姓姚字握登;还有一条流经东西的姚江,姚江又名舜江,舜因出生在姚江之滨的姚墟而姓姚。

  冯村馒头山古窑址仍在,古陶瓷出土有待专家考证;“清水门”额(传说尧嫁二女的地方)三字椽体字在“文革”被毁,目前正在修复并准备刻凿于冯村进入处的牌轩之上。现在,在冯村还能见到一些残存的古迹,听到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如尧山(尧相舜的地方)、孝娘坟(舜母握登之祭地)等,古文献中的记载与当今地名及位置基本吻合,这一切都印证了冯村这座本名“诸冯姚墟”的山村,正是五帝之一的姚舜出生之地。当代史学家史树青教授也为此题写了“姚墟古迹”四字。

  灵山秀水 清贤圣地

  晋永嘉五年(311),大批中原士族因匈奴攻占洛阳而南渡,山清水秀的冯村被“一代文宗”的许询所看中,于是迁居到这里。他赞美冯村:“山远而平,溪清而饶,四望如碧莲叶”,俨然是优美舒适的世外桃源。许询胸襟高迈,他的诗“妙绝时人”,情致宛然,或许,冯村灵山秀水给他的灵感功不可没。

  大家都知道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光绪余姚县志·山川》卷二亦载:“东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洞面临大溪,屈曲如羊肠。相传洞尻与海通,洞上巨石若岩,岩下一石似戴而立,亭亭平野,望之有千载寂寥之意,此谢文靖(谢安)所居之东山也。”周边与谢公岭、清贤岭、赵宦岭相连。只有住在东山,谢安才可能与住在冯村的许询以及居住在坞山的支遁禅师时相往来,相沿乌丹山、灵源山麓小径,尽山水之游,吟卧不知还……后人为纪念贤达名人,将他们经常游览经越之地称之为“清贤岭”。

  《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还说:“清贤岭在县西南,晋谢安、许询、支遁数往来焉。有牛眠石,有白莲池,亦支道林(支遁)故迹。”许询的诗“青松凝素髓,秋菊清芳英”,写的就是当时“清贤傲游”的情景。

  灵源山下原有许村,即是许询后裔所居。后人为纪念晋代贤士,特在冯村建清贤寺,以示对先贤的怀念。

  元末明初,冯村又出了个考古先生赵谦。他出生于冯村,隐居在邻近的坞山万书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洪武十二年(1379),朝廷撰修《洪武正韵》,赵谦应聘进京,授中都国子监典簿。后因与老学究陈旧观念不合而罢归,回乡后于下坞筑考古台,专心学术研究。

  洪武二十二年(1389),赵谦被推荐为琼山县学教谕。在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海南,他编写《童学习句》、《学范》等书,向海南学子传授汉文化知识,被尊称为“海南夫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病逝于广东番禺,年仅45岁。明邱睿《考古赵先生像赞》评价他为“南海木铎,后学山斗”。“南海木铎”是赞颂他为海南文化教育作出的“拓荒之功”,“后学山斗”是推崇他卓越的学术成就。赵谦著作有《六书音义》、《声音文字通》、《易学提纲》、《学范》等共计十八种三百余卷,对中华古文字学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冯村这么一个小山村,竟然孕育了如此璀璨的“华夏之光”,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高雅清贤之士,足以令人刮目相看。难怪明初学人宋僖赞扬道:“灵源山形似金谷,今人谁继古人游。龙门雪色入鸟道,顾老霜毫追虎头。高情脱略风尘迹,远眼冥迷草木愁。客邸敝裘能忍冻,画图不许世人求。”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