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程红 “朱伯伯,您想喝水啊?好的,马上给您倒水。”昨天上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名食道癌患者正通过一把特殊的“沟通扇”与医护人员交流。这把扇子正反面以图文的方式罗列了住院患者常见的24种需求,这是为一些做了气管切开无法说话但神志清醒的患者量身定制的。 在宁大附院,这样“新奇特”护理用具还有很多,其中9种近日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有4种正准备申请专利。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用具帮患者解决了治疗和康复中的不少难题。 呼吸面罩变身背扣棒 昨天,在宁大附院多个科室,记者见到了许多奇特的护理用具。在重症监护室,除了“沟通扇”,颇受患者欢迎的还有背扣棒,它的发明者,是呼吸治疗师陈益峰。 他说,一些重症患者由于久病卧床,咳嗽咳痰会很困难,麻醉插管治疗后产生的分泌物也不易消散,很容易诱发坠积性肺炎,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经常给患者拍背,专业上称之为背扣,帮助患者将痰液等异物咳出体外。 以往,背扣都是医护人员徒手进行的。陈益峰给记者做了示范,将手掌弓起来形成中空,从外到内、从下到上地快速、用力拍打背部。“一次背扣要10分钟以上,一天起码要做两次,用力不够,手法不对,都会让背扣的效果打折。”他说,“但这样一来,有些患者会觉得难受、痛。” 有一次,陈益峰在整理医疗耗材时,无意中发现呼吸面罩的样子和手掌弓起来的样子很像,而且,呼吸面罩的周边材质是充气膜和硅胶,拍在人身上丝毫不痛,但又保证了该有的力道。 陈益峰又找来木棒,将呼吸面罩向外固定在一头,又经过几次试验和微调,背扣棒做成了。第一次拿它给患者做背扣,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很快,这个简易实用的背扣棒就出现在了多个科室的病房里。有些患者出院时,家属也问医护人员拿了一个,这样,在家做背扣也很方便了。 多功能助行器,助患者术后康复 在宁大附院护理部,记者看到一张多功能助行器设计草图,从图上看,这台助行器和现在医院里使用的助行器有很大不同。它的发明者原是泌尿外科护士长,现为护理部副主任的胡建利。 胡建利告诉记者,传统助行器说白了就是个支架,胃肠术后患者下地时,可以将手臂支撑在助行器上,借此缓慢行走,稍稍活动活动身体,但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还是很吃力的,走不了多久,就得回病床上继续躺着。以往,还发生过患者使用助行器时不慎摔倒的事件。 在发现上述弊端后,胡建利就考虑着,如何改进助行器,让它能更好地加速患者康复。首先,在助行器底部的滚轮上加装了一个防滑脚,避免患者在行走时因体力不支而摔倒。其次,在助行器一侧设置了一根输液架和一个升降开关,这样患者就行走输液两不误了。再次,助行器中间加装了一块休息面板,患者走累了,可以趴着休息一会儿。最后,为了照顾不同身高的患者,助行器整体也是可调节高低的。 “升级”后的助行器首次在病房试用时,就成了患者们争抢的宝贝。这周,好消息传来,这台多功能助行器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院方正联系厂家批量生产,打算在多个科室中推广,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护理小发明,体现医护人员大爱心 在宁大附院,类似的小发明还有很多。护理部主任周红娣如数家珍:短丝袜剪去袜头,变成了舒适透气的留置针护套,留置针移位脱落的情况减少了;无菌三通管和橡胶管用进口胶布连接在一起,变成了鼻胆管引流装置,鼻胆管滑脱的情况减少了;为重症胰腺炎患者制作的芒硝袋,可以包裹整个腹部,解决了芒硝外敷容易外渗、不均的问题;肠镜裤则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肠镜治疗…… 宁大附院副院长盛芝仁表示,全院每年都会组织科研设计小发明研讨会,就日常护理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开展评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鼓励更多医护人员参与进来。平时,医护人员只要有这方面的“火花”,即使不成熟,也会说一说,大家群策群力,帮助完善改进,付诸实践,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