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人文·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28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邬山清贤岭的来历

  □黄志昌

  

  清贤岭,又名赵宦岭,它位于余姚梁弄镇北下坞与冯村交界的邬山之中。由下坞向北而去,山岭逐渐向东北延伸,平缓下倾。整条岭全长七公里,宽约一米,有横沿路、石砌坎、鹅卵石路面和几处小石桥。古往今来,清贤岭是余姚入四明山的交通要道,又因为东晋时谢安、支遁及许询三位清贤高士隐居于此而得名清贤岭。

  东晋时期,中原连年战乱。公元317年,桑门高僧支遁,随晋室渡江南迁,经余姚入四明山,见邬山重峦叠嶂、清幽秀丽、环境奇特,认为“此乃乾坤聚秀之地,阴阳和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皆备”。而且这里离余姚城又近,出入方便,可谓闹中取静,故由此隐山定居下来。

  支遁在山巅筑小屋三间,结茅为庵。茅庵坐西向东,隐映在苍松翠竹、云雾之间。从此,支遁每日诵经参禅,采药济世,与樵猎牧人融洽相处。年长日久,山民感其恩德,仰慕高风,尊称支遁为“支道林”。

  支遁定居邬山茅庵,香火逐渐兴旺,在善男信女的资助下,在邬山北口兴建新庵大殿五间,坐北朝南,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大士诸尊者。大殿前筑粉白照墙,围成庭院,种上天竹、紫薇、木瓜、金丝雀等草木花卉。东西各建厢房五间用作书斋、厨房、禅室之用。东厢房其中一间作山门,其余四间半面向里作斋堂,半面向外作穿路凉亭。亭内备有茶水、草鞋、笠帽、针线等,供过路客商免费享用。必要时,还施舍膳宿,给过路人带来许多方便。此庵经历代变迁,屡次重修,并得到各方资助,曾拥有租田23亩,竹山120亩。清贤庵、古凉亭如今已不存在,仅留空地基一块。

  支遁发动山民开山修路,用鹅卵石砌成步阶,依山势蜿蜒伸展。经过十年努力,终成通途。由于清贤岭具有坡度小、行程短、步阶少、食宿便四个优点,成为四明山通宁绍平原的阳关大道。山民挑着山货纷纷出岭销售,行商挑着布匹、海货、食盐等陆续入岭进山贸易,为民造福1600余年,清贤岭至新中国成立后十余年,才完成其历史使命。支遁还开辟白莲池和牛眠石两处风景点。白莲池在山门口,约20平方米,东岸有岩石数块,泉水从石隙流注入池,味甘色清,为僧尼饮水之源;牛眠石在象鼻山北麓,形似青色巨牛昂然横卧翠微间,至今犹存。

  邬山西南八公里有座东山,为东晋太傅谢安隐居处。北首为凤亭罗壁山文宗大师许询隐居地。谢安、支遁和许询三人为东晋时期的高贤,他们志趣相投,感慨相同。出去游览山水,进屋吟咏属文。经常聚在庵内品茶弈棋,纵谈国事,或在邬山、东山、罗壁山间游山玩水,即景吟唱。至今东山附近尚有棋盘石、谢公岭等胜迹。有一年中秋,三贤月下弈棋,支遁连败两局,至第三局以一卒将了谢安,赢得此局。这事给谢安启发极深,成为他后来“东山再起”时指挥“淝水之战”的精神动力。他们三人的行踪所为,后以士大夫逸事记入史册。山民也因为这三位清贤聚会于此,而称此岭为清贤岭,称新庵为清贤庵,称自己的村庄为清贤村,一直沿用至今。

  东晋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支遁年老病弱,回清贤岭茅庵养病,不久逝世,寿91岁,葬邬山下,取名下坞。可惜年代久远,墓地失考,然而下坞地名尚存。

  到了明代初期,考古学家赵撝谦仰慕清贤高风,在茅庵附近筑室隐居。它旁有太初泉、考古台等踪迹,后人因此称清贤岭为赵宦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